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中山路的遺跡豐厚

中山路的遺跡豐厚

作為歷史悠久的千年古街,中山路沿線至今還保留著唐天寧塔、元永豐庫遺址、明代範宅、清代鐘鼓樓、清代望春橋、原中***寧波市委辦公舊址(民國)等大量文物古跡,以及寧波八大歷史街區之壹的鼓樓步行街。其中,鐘鼓樓、天寧塔、元永豐庫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築)。

中山路與鎮明路兩大中軸線交會處矗立的寧波鼓樓,始建於唐長慶元年(821),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鼓樓是現存的寧波建立並設置州治機構唯壹的標誌性建築,以其中西合璧的獨特造型而成為港城歷史的象征。明萬歷十三年(1585)傾圮欲墮,太守蔡貴易重修時,采用了唐代詩人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詩中“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之句意,改“四明偉觀”為“海曙樓”,意取波寧海定滄海為曙。

鼓樓現存樓閣建築為清鹹豐五年(1855)由巡道段光清所督建。1930年,在清代城樓上構建了鋼筋水泥瞭望臺和警鐘臺,並安裝了機械報時鐘,鼓樓的下部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城樓樣式,城樓上建的卻是羅馬風格的西式鐘樓。鼓樓內的鼓樓步行街區域原為明州子城所在,自唐長慶元年(821)明州刺史韓察築子城以來,便為歷代政治中心,即衙署所在地。

中山西路206號屹立著壹座古樸青黑色的寶塔,這就是著名的天寧寺西塔,是浙江省現存年代最久和唯壹的壹座唐塔,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此塔原為天寧寺前兩塔之壹,因塔磚上“鹹通四年(863)造此磚記”銘文,故又稱鹹通塔。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三月,天寧寺周邊民房發生火災,殃及寺院,大火使東塔損害較大,最終在清光緒年間倒塌,僅存西塔。歷經多次天災人禍,寺院光輝不再,只剩下天寧西塔依然矗立。1995年,中山路改造時,由於年久失修,天寧塔風化嚴重,塔剎、腰檐俱毀,底層外壁外皮磚塌落,內壁四角搗空。雖殘損厲害,但外觀上仍具有唐代磚塔特征,寧波考古部門對唐天寧寺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並對天寧寺塔進行了維修,使天寧塔重煥生機。

位於鼓樓東側的元代永豐庫遺址,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古代地方城市的大型倉儲遺址,結構保存基本完整,為研究元代倉儲類建築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考古實例,被評為200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壹。2001年3月,寧波壹家房地產開發公司準備在位於寧波市中山西路的原市公安局地塊進行建設,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搶救性發掘,發現布局相對完整的以元代慶元路永豐庫為核心的宋元明時期大型衙署倉儲機構遺址,並發現了匯集大多數宋元時期江南和中原地區著名窯址的陶瓷器等大量遺物,通過文獻考證,可確認該建築遺跡為元代的永豐庫遺址,是當時衙署的倉儲機構,是迄今為止寧波最重要的城市考古發現之壹,對中國古建築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後來這裏被開辟成“永豐庫遺址公園”,從此中山路又多了壹道歷史文化遺產風景線。

在2005年—2007年,寧波市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實施中山路改造,為保護唐天寧寺塔,進行了道路和管線讓路,並修復了範宅、王宅、徐宅等歷史文化建築,用於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高達230萬美元。寧波註重城市改造中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做法,在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文化部、國家文物局、世界銀行***同舉辦的文化遺產保護論壇上作為經典案例,受到各方的高度評價。

  • 上一篇:2018奔跑吧兄弟第六季第10期全音樂歌曲bgm集
  • 下一篇:為什麽江蘇發現壹座千年古墓,打開棺材後伸出壹條腿,專家大喊:為什麽不趕緊蓋上棺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