遞藏
《中秋帖》傳為王獻之所書,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帖》合稱“三希”,現藏故宮博物院。《書斷》中說:“字之體勢,壹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中秋帖》書法縱逸豪放,應是王獻之創造的新體。《中秋帖》是《寶晉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臨本,原帖在“中秋”之前還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草書,傳為東晉王獻之的傳世真跡,原為五行三十二字,後被割去二行,現僅存三行二十二字,清乾隆時被收入內府,與《快雪時晴帖》、《伯遠帖》號為“三稀”,乾隆遂以“三希堂”為禦書房名。
該帖刻入《三希堂法帖》中,後由清宮流入香港,1951年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關懷下,有關部門以重金收回,現藏故宮博物院。此帖運筆如火箸畫灰,字勢連綿不斷,極備法度,譽稱“壹筆書”,是學習“二王”的珍貴資料。
傳奇故事
關於《中秋帖》、《伯遠帖》“二希”在溥儀趕出紫禁城後,流傳壹段曲折的故事。1911年以後至1924年溥儀出宮以前,《伯遠帖》、《中秋帖》曾藏在敬懿皇貴妃所居的壽康宮,溥儀出宮之時,敬懿皇貴妃將此帖攜帶出宮,經由她娘家侄孫賣給古玩商,輾轉賣給郭世五。
郭世五藏此二帖始終保密無人知,死後此二帖歸他兒子郭昭俊所有。抗戰勝利後,郭昭俊把他父親郭世五的觶齋藏瓷全部捐獻故宮博物院,因此郭昭俊得到中央銀行北平分行經理的職務。1949年他隨銀行撤退到廣州,在廣州被疏散,到了香港。郭昭俊因做生意關系,將自己所藏的《中秋帖》和《伯遠帖》押給壹位印度人。那印度人又將之以十多萬港幣抵押於香港匯豐銀行。
因做生意賠本,壹年後抵押期滿,無力贖回,準備出售,他找到徐伯郊商量辦法。徐伯郊立刻給故宮博物院馬衡院長寫信,馬衡院長向周恩來總理報告此事的原委,1950年11月5日,周總理親自給馬敘倫(時任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等人寫信,指示“同意購回王獻之《中秋帖》及王珣《伯遠帖》”,終於使“二希”回歸到故宮博物院。
宋內府《宣和書譜》、明張醜《清河書畫舫》、《清河見聞表》、《清河秘篋表》、汪砢玉《珊瑚網書跋》,清顧復《平生壯觀》、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吳升《大觀錄》、內府《石渠寶笈·初篇》等書著錄。
著錄
宋內府《宣和書譜》、明張醜《清河書畫舫》、《清河見聞表》、《清河秘篋表》、汪砢玉《珊瑚網書跋》,清顧復《平生壯觀》、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吳升《大觀錄》、清內府《石渠寶笈·初編》等書有著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