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又名阮賢。阮發軔於秦漢,興盛於唐宋,衰落於明清,復興於近代。阮最早出現在漢武帝時期張騫的《出使西域記》中。烏孫公主出嫁時,怕公主在路上寂寞。因此,她聯合秦征等人制作了壹種實心圓盤、直柄、十二柱四弦的中空樂器,擅長在馬背上演奏。東晉竹林七賢之壹阮賢,以演奏聞名,這是中國歷史上唯壹壹次以人名命名樂器。到了唐代,珍珠母紫檀阮賢傳到日本,現在收藏在奈良的正倉醫院。直到宋代,宋太宗奕劻皇帝將阮改為吳縣阮,人們稱之為吳縣阮。此後,人們簡稱阮為。但隨著歷史的變遷,阮在宋以後幾乎失傳,大量的傳統曲譜也隨之失傳。具體原因也無從考證。在沈寂了很久之後,從20世紀30年代至今,在樂壇專家的共同努力下,根據日本正藏所收藏的阮照片,制作出了壹把現代改良的四弦兩孔二十四音可隨意調音的阮,這把樂器重新回到了大眾的視野。阮的發展歷程可謂坎坷。
柳琴,又名“柳琴葉”、“金剛推石”、“土琵琶”,起源於蘇北地方戲“拉魂腔”的伴奏,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關於的起源,雖然沒有確鑿的歷史文獻,但大致有三種說法:壹是清末滕縣蘇樓木匠、拉魂藝人王(Yvonne Wang)參照傳統琵琶曲風,制作了壹種新的樂器——琵琶。第二,清末郯城木匠吳永成和當地的壹位拉魂藝人制作了“柳琴”。3.相傳200多年前,山東臨猗的壹對逃難兄弟,以廟中琵琶金剛手中的樂器為原型,制作了今天柳琴的前身,以此為生。柳琴最早在地方戲曲中用作伴奏樂器,如柳琴戲和泗州戲。當時,柳琴只有兩根琴弦,龐大的琴身,七件樂器都是高粱做的,很難調音。直到20世紀50年代,柳琴迎來了它的春天。1958年底,第壹代新柳琴——三賢柳琴誕生了。三弦柳琴由兩弦變為三弦,音柱數量也由7個增加到24個。與原生琵琶相比,新柳琴擴大了音域,方便了調音,使音色從沈悶的噪音中變得更加明亮。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第二代新柳琴——四弦男高音柳琴。除了弦數和柱數的增加,第二代新柳琴最重要的變化是將高粱稈換成了竹子,絲弦換成了鋼絲。這些改革極大地提高了柳琴在各方面的表現,豐富了柳琴的表現力。由此,柳琴結束了200多年來只是伴奏樂器的歷史,走上了獨奏樂器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