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不僅具有極強的保值、升值功能,其作為精神產品,還具有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等功效。古往今來,藝術品消費都是有錢有閑、有文化者的專利,距離普通百姓十分遙遠。當前,欣逢盛世,中國高凈值群體不斷增長,有錢有閑、有文化的人越來越多,國際拍賣場也常見中國人的身影。股票、房地產等行業低迷的當下,雖然投資藝術品成為不二選擇,但名家作品不壹定是“名作”,不壹定值錢。
在中國的藝術品市場上,陶瓷藝術占據了大半江山,而近現代陶瓷藝術作為中國陶瓷藝術市場的中堅力量,近幾年成為拍賣市場的熱門,越來越受到關註,上海藏家劉益謙2.8億港元購回明成化雞缸杯。作為相對容易入門的板塊,近現代陶瓷藝術存世量大、有著成熟的收藏群體,對於新買家而言,近現代陶瓷藝術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都不容忽視。
盛世收藏、亂世黃金,是壹句中國俗語。盛世時期,經濟繁榮而且秩序良好,陶瓷藝術這種東西,肯定會不斷增值、而且不容易受到損壞。亂世時期,陶瓷藝術就不行了,又有貶值風險、又容易破碎。所以,亂世時人們喜歡黃金,又不貶值、又容易保管和攜帶。收藏也算得上壹種投資,是壹種經營策略。
如今很多老板們都喜歡收藏壹些陶瓷山水畫,這也成為收藏市場的風向標。最近兩三年,陶瓷國畫開始在收藏市場走俏,尤其是山水畫。不僅是老板辦公室會裝飾山水畫,更有壹些收藏者不惜斥資幾千萬來收藏山水畫,精明的商人們為什麽如此熱衷山水畫呢?藝術品有多重屬性,即物質屬性、精神屬性與金融屬性,收藏陶瓷書畫作品,是件快樂事情,也是壹場沒有終點的修行。
作品的貴賤,必須與藝術品的質量聯系起來考量,而不是僅僅看其壹平尺多少,好作品,這關乎收藏投資者的藝術鑒賞水平的鑒賞水平。“藝術無價”不等於“藝術品無價”,藝術品壹旦進入藝術市場,那麽它無論多麽“偉大”都是有價的。另外貴與不貴需參照作品藝術水準及其藝術家的發展前景來辯證判斷。此外,藝術品作為壹種資產類別,具有金融屬性,那麽在投資的時候,就需要全方位考量。
文化自信是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後,我國提出的“第四個自信”。陶瓷等藝術品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沒有藝術品,那麽就沒有收藏和保護。國家文化局局長劉玉珠指出:解決藝術品流通瓶頸,必須創新流通渠道。所以說,藝術品只有增值,全民參與,傳統技藝才有發展機遇。在國家提倡民間收藏藝術品的當下,以下五大誤區應避免:
(1)認為大名家的早年作品因距離今天更久遠,故存世量少,更值得收藏,錯。早年作品對欣賞和收藏投資都不是上選,雖是真跡,藝術水平卻往往不到位。
(2)認為大名家的暮年作品因“爐火純青”,往往又是“最後絕筆”所以更值得收藏,亦錯。對於絕大多數藝術家來說,進入暮年,因身體原因其藝術也進入衰退期。
(3)認為不容易保存的就越增值,但是沒有考量保管成本,書畫等紙張長期保存十分不容易,不懂藝術品保存或缺乏相應條件的投資者還需委托專門的機構為其打理,這壹部分的費用是相當可觀的。陶瓷藝術品只要不摔,保存相對來說比較容易,陶瓷藝術和書畫藝術的疊加,也使其更具投資屬性。
(4)認為“”微拍號”等藝術品平臺的都是假貨,拍賣行就是真的。網絡雖是虛擬的,但是背後卻是真實的人,就像當年大家不習慣淘寶購物、不相信網絡新聞壹樣(註:網絡造謠,同樣違法,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假貨不管是在哪兒,都存在,是難以杜絕的,但是基於社交的“微拍號”,能夠通過交流建立互信,相比線下更容易甄別商家的信譽和專業度。
(5)認為網上上只能買到低價值的藝術品。現在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電腦也許很多藝術家不會抑或沒有條件玩,但是手機就不壹樣,比如妳手機搜索關註“微拍號”,那麽就可以直接和藝術家交流,通過長時間的觀察互動,通常能夠與高水平藝術家建立好的關系,自然能獲得高價值的藝術品。
看江西編輯:懿?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