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為什麽很多人喜歡轉發「雞湯」?

為什麽很多人喜歡轉發「雞湯」?

我們經常可以在“朋友圈”看到,很多人喜歡發各種廣告,喜歡自拍,特別喜歡每天轉發壹些勵誌的文章或者壹些積極向上的句子。這些自稱“交心”的文章或句子,大多是矯揉造作,喜歡喊口號,政治正確,基本沒有實質性內容,沒有科學的理論依據,也沒有壹些所謂“幹貨”的方法論。網友戲稱這類文章為“雞湯文”。

那些天天轉發雞湯的朋友,似乎給我們這樣的印象:

然而,事實上呢?

雖然他們每天都有正能量,但我很少聽說他們真的能吸收壹些“營養”,真的讓自己充滿能量。我沒有看到他們采取行動,也沒有聽說他們做出了實質性的改變。曾經陷入轉發雞湯的“坑”,經過壹番努力和掙紮終於走了出來。

那麽問題來了。既然如此,為什麽他們還天天轉發?是什麽讓這麽多人喜歡轉發雞湯?

我簡單說說我對“很多人喜歡轉發雞湯”的看法,以及背後的原因。

雞湯總喜歡用壹些籠統模糊的詞語來解釋壹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以達到“政治正確”,贏得別人的認同。

例如,為了強調“良好態度”的重要性,他們會說:

誠然,積極的心態是促進和影響個體行為的重要因素,但我們不能本末倒置,認為心態好就會有好事發生。為什麽那麽多人喜歡聽、看、轉發這種邏輯上站不住腳的話語?我覺得這可能和人的大腦有關。

人腦其實是懶於思考的,它沒有“思考”的習慣。

如果把人腦比作電腦,思考就好比從硬盤中檢索數據,需要更多的內存,大腦會“本能地”排斥這種行為。“思考”只是壹種通過後天學習養成的習慣。“只要保持樂觀的心態,好事自然會發生”,這很符合當今很多人的“投機”心理:不需要努力,也不需要漫長的等待,只需要把態度換成“樂觀”。

所以符合很多人的心理預期,所以很容易獲得他們的認同。

認知心理學中有壹種認知偏差,叫做韻為因效。很多人壹看到壹些有點節奏和韻律的句子,就下意識的認同,覺得壹定很有道理,而不是去思考分析是否符合邏輯,是否有科學的理論依據。或者說,它只是給出了壹些模糊的概念,這樣就可以正確地“難以反駁”了。

比如這句話:

看似頗有哲理,實則空洞:妳不知道它說的是“態度”和“高度”,它們也不會告訴妳“給世界壹個態度”是什麽意思,世界怎樣才能“給妳壹個高度”。我好像說過,但實際上我什麽也沒說,只是故作神秘。

江洋先生曾經說過:

在當今這個網絡時代和信息過載的時代,我認為我們面臨的問題是:

我們每天看很多碎片化的信息,我們以為自己懂得很多,卻誤以為自己實踐了很多。

讓我們看壹個大意如下的句子:

相比之前的雞湯,這種句子似乎多多少少讓人有所思考。它的出發點是讓人明白時間的珍貴,不要浪費青春。從這個角度來說,值得學習和反思。但是,那些人在轉發了這類文章後,下壹秒就被下壹篇更有煽動性、“更正確”的文章吸引,然後繼續轉發,繼續刷朋友圈。

這時候可能不是文章的錯,而是看文章的人的錯。他們每天刷這種文章很爽,覺得學到了很多東西,以至於形成了壹種錯覺:

“我已經行動了,我已經長大了。”

然後他以壹種“有經驗的人”的姿態“分享”文章,換取別人更多的“喜歡”和更多的認可。

但是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這個事實:

所以,如果我們只是不斷地“學習”和“閱讀”,而不去吸取其中的營養,用理論去實踐,就很難讓它成長為我們自己的“肌肉”,形成壹種可以武裝我們的力量,對我們產生實質性的作用。

“這篇文章最近很流行。肯定是最新爆款!轉過去!”

“為什麽?”

“因為XXX在轉發,不轉發不收藏就OUT了。”

……

這種人判斷文章對自己是否有用的唯壹標準就是看有沒有很多人轉發。

首先要認清這樣壹個邏輯關系:壹篇好文章可能傳播很廣,但傳播很廣的不壹定是好文章。“文章好”和“傳播廣”是充分條件,不是必要條件。

有壹個殘酷的事實:

娛樂、謠言等信息往往會包裝壹些有趣的故事,簡單粗暴,畫面豐富,能刺激人的大腦,引起興奮,激發好奇心。

知識型文章(尤其是這裏的非虛構類文章)往往比較嚴肅,並不是因為寫文章時“故作高深”(當然也不排除這樣的作者),而是為了盡可能客觀理性地陳述,需要剔除個人感情過於強烈的語言和文字,避免用誇張的表達來吸引眼球和點擊率,故意歪曲事實。

理論指導雖然重要,但不應該成為妳每天轉發壹些沒有營養的雞湯的理由,也不是妳拖延行動的借口。不要成為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記住:行動比言語更有力量,不斷的練習才是王道!

瀏覽過去的文章

為什麽連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都做不了?

“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麽這麽執著?

曝光+幹貨健身能在壹定程度上改變容貌嗎?

掌握了這些“高頻套路”,妳就是攝影師了!

  • 上一篇:馬上就是和男朋友兩周年紀念日了,想給他送個禮物,送什麽好呢?
  • 下一篇:2022蘇州拙政園門票預訂指南含門票價格及優惠政策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