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建築陶器的燒制和使用始於商代早期,最早的建築陶器是陶管。西周初年,革新了板瓦、管瓦等建築陶器。秦始皇在秦朝統壹了中國,結束了諸侯之間的混戰。各地區、各民族廣泛交流,中華民族的經濟和文化迅速發展。到了漢代,社會生產力突飛猛進,手工業的進步突飛猛進。因此,秦漢時期制陶業的生產規模、燒制技術、數量和質量都超過了以往任何壹個時代。秦漢時期,建築陶器在制陶業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帶有各種裝飾圖案的人像磚和瓦,被稱為“秦磚漢瓦”。
在陜西秦都、臨潼、鳳翔的鹹陽宮建築遺址中,發現了許多秦代的畫像磚和地磚。除了地磚是素色,大部分瓷磚都是太陽紋、mig紋、小方塊、平行線裝飾。用於踏步或鋪在墻上的長方形空心磚,磚面上印有幾何圖案,陰線雕刻的龍紋、鳳紋,以及射擊、狩獵、宴飲等場景。最引人註目的是秦代萬裏長城的修建工程。《史記·蒙恬列傳》記載:“始皇二十六年,蒙恬被迫修築從臨洮到遼東的長城。綿延壹萬余裏,故渡河至陽山,經蛇而北。”雄偉壯麗的萬裏長城建在高山之巔。其工程宏大,用磚之多,世所罕見。
空心磚是戰國時期中原地區勞動人民的創造,被用作宮殿、政府辦公室或墓地建築。到了西漢時期,空心磚的生產有了新的發展。磚面裝飾圖案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構圖簡潔,形象生動,線條強烈。它不僅被用作建築材料,還被用來建造肖像磚墓。這種空心畫像磚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區,畫像的內容非常豐富,有40多種雀門建築、各種人物、樂舞、車馬、狩獵、馴獸、刺人、動物、神話故事等。這些具有藝術價值的陶瓷工藝品為我們研究漢代的社會面貌和繪畫藝術提供了生動的實物資料。到東漢前期,畫像空心磚的應用從中原延伸到四川,東漢後期中原的空心畫像磚墓被小磚取代,而四川壹直延續到蜀漢。這壹時期的畫像磚內容更加豐富。有反映各種生產活動的播種、收割、礱谷、釀造、鹽井、探礦、桑田;有描寫社會風俗的集市、宴會、遊戲、舞蹈、雜技和貴族家庭生活;還有遊樂設施,寺廟,童話等等。這些畫像磚是當時社會生活和生產的現實寫照,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科學研究和藝術價值。
建築瓷磚有兩種:板瓦和管瓦。制作方法是先用陶土條搭建壹個類似陶瓷水管的圓柱形坯體,然後切成兩半,成為兩個半圓形的簡易瓷磚。如果把它切成三等份,就成了板瓦。制成瓦坯後,在簡易瓦的前端壓制圓形或半圓形瓦。這種簡易瓦、板瓦的燒制起源於西周,在陜西扶風、岐山等地的西周宮殿遺址中大量出土。它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築陶瓷方面的偉大創造,開創了瓦房建築的先河。
瓦是馬上瓦的頭,主要是保護屋檐不受風雨。同時富有裝飾效果,使建築更加美觀輝煌。瓦當具有強烈的不同時代的藝術風格。秦代的瓷磚多為圓形,有裝飾圖案,圖案主要有動物紋、植物紋、雲紋等。動物紋中有奔跑的鹿、站立的鳥、豹紋、昆蟲;植物圖案中有樹葉圖案、荷花花瓣、向日葵圖案。雲紋瓷磚的圖案結構基本在邊輪的範圍內。瓷磚用弦分為兩圈,外圈之間的四個四分之壹用各種雲紋圖案填充,內圈用方格圖案、網狀圖案、點狀圖案、四葉圖案或樹葉圖案裝飾。這種雲紋瓦是漢代用的,但漢代的花紋比秦的粗。秦瓦當,話很少。到了漢代,瓦當的花紋更加精美,畫面生動。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的瓦,是這壹時期形神兼備的傑作。漢代除了常見的雲紋瓦,還有大量是文字瓦,很多反映了當時統治者的意識和願望,如“旱秋萬歲”、“漢朝與世界融合”、“萬歲無國界”、“長樂不在中”、“富貴宜王侯”。這些字是平鋪的,字體有小篆、花鳥蟲篆、隸書、真書等。布局密集,構圖優美,古樸醇厚,展現了中國文字特有的美。秦漢時期瓷磚的斷代與分期:從秦朝到西漢初年,圓形瓷磚的筒狀瓷磚是先從瓦缸上切兩半,再垂直向下切割而成。半瓦連同瓦管壹起從中心切下。所以瓷磚背面有明顯的切口。到西漢中期,瓦當壹次制作,瓦缸只做成了半個圓筒,瓦當背面沒有刀削的痕跡。另外,秦代有花紋的圓瓦中央沒有大柱,漢代肯定有柱。秦瓦當邊緣較窄,手工揉搓而成。寬度不齊,韓瓦當側輪整齊。秦娃的面積不大,漢瓦的面積比秦娃略大。/ZHJW/xjxz/200403/00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