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二十四節氣的常識

二十四節氣的常識

1、立春

亦稱“打春”、“咬春”,又叫“報春”。這個節令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的吃春餅、春盤、咬蘿蔔之習俗等。

2、驚蟄

這壹天民間有“打小人”驅趕黴運的習俗,驚蟄象征農歷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壹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

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3、清明

清明節這壹天,除了有掃墓祭祖、踏青賞春、植樹種草等傳統習俗,據說還是為了紀念壹個叫“介子推”的人。

介子推在晉獻公的兒子重耳流亡時幫過他,後來重耳想要報恩,但是介子推不應,還背了母親上山。重耳下令燒山逼近,結果母子死在了山上。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十分後悔,厚葬遺體。次年拜祭時看到燒焦的老柳樹竟然復活,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4、小滿

小滿這壹天,有“搶水”與“祭車神”的習俗。“祭車神”是農村古俗,傳說“車神”為白龍,農家在車水前,於車基上置魚肉、香燭等祭拜之物,特殊之處為祭品中有白水壹杯,祭時潑入田中,有祝水源湧旺之意。這些習俗表明了農民對水利排灌的重視。

5、夏至

古時夏至這天,人們紛紛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至清代,夏至祭神更為盛行,是日民間須吃面食,以示敬神。由此可見,夏至這天,北方人吃面條也好,無錫人吃餛飩也好,都是虔誠祭神之舉。

6、立秋

在立秋時節,尤其是在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天,在商洛竹林關壹帶,就流傳著“摸秋”的習俗。這天夜裏婚後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伴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

按照傳統風俗,這個夜裏,瓜豆任人采摘,田園主人不得責怪。姑嫂歸家再遲,家長也不許非難。中秋節夜裏,孩子們在月亮還未出來時,照例鉆進附近的秋田裏,摸壹樣東西回家。如果摸到蔥,父母就認為這孩子長大後很聰明;如果摸到瓜果,父母就認為孩子將來不愁吃喝,事事順利。

  • 上一篇:主題是齊騰飛的作文《海峽兩岸同心圓》600字左右。
  • 下一篇:人在北京,中秋節去哪個寺廟祈福比較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