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同盟國推行“非工業化”政策,隨著世界格局兩級對抗的發展變化,同盟國為了對抗蘇聯(* * *)而扶持兩國。二戰後,美國全面占領日本。為了遏制前蘇聯和中國的發展,必須支持日本的經濟發展。後來越南戰爭的爆發促進了日本經濟的進壹步發展,美國需要日本成為其戰爭資源後方基地。美、英、法* * *占領西德,在各自控制區推行不同的政策。法國需要薩爾地區生產的成品運回法國作為補償;英國需要通過德國拓展海外市場,尤其是魯爾和大西洋海港;另壹方面,美國需要西德的支持來對抗蘇聯在歐洲的勢力擴張。由於盟國實施了扶植和恢復西德工業的政策,西德保留了迅速恢復工業生產的基礎。其次,亞洲兩場局部戰爭(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為兩國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尤其是朝鮮戰爭的爆發,大量戰爭物資訂單飛向兩國,促進了兩國經濟發展。
具體內部原因分析:
日本:政府在不同歷史時期制定了正確的經濟發展戰略,致力於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引導和規範新興產業的發展;確定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制定新的經濟政策,實現從“貿易立國”到“科技立國”的轉變;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與企業精神的提升:教育的積極影響,開放的文化,不屈不撓的態度以及吸收外來文化和先進技術的思想。
德國:二戰期間,盟軍重點削弱西德的軍事實力。為了擁有對抗蘇聯的實力,英美空軍尤其是美軍有意識地保護壹些企業。雖然Rusal的兩個工業區被摧毀,但經過幾個月的修復,它們可以恢復生產。美國國務卿伯納斯的發言代表了盟國對西德的支持和援助政策態度:“美國不再奉行強歐弱德的政策。”1948西德參與歐洲重建計劃。戰後初期,西德經濟復興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資金不足,馬歇爾計劃對西德是雪中送炭。馬歇爾認為只有盡快恢復歐洲經濟,才能消除* * *資本主義在歐洲的擴張。因此,超過6543.8+03億美元的資金以貸款和直接援助的形式流入西德用於重建。這些資金幫助恢復了工農業生產,穩定了金融,擴大了貿易,同時促進了化學、工程和鋼鐵工業的設備升級。該計劃還引進了美國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有效促進了企業的造血重生。其次,二戰後西德保留了大量的技術工人,大量的專業技術人員並沒有因為戰爭而枯竭。這是對西德強有力的智力支持,是戰後西德保留下來的最寶貴的財富。而且東德湧入的難民已經達到了1萬左右,這是壹個年齡結構合理,有知識有技術的廉價勞動力。二戰前,德國的大部分重工業和原材料工業都集中在西部。德國78%的礦山和84%的冶金產品,還有魯爾和薩爾工業區,也就是西德有強大的原始工業基礎,是經濟重建到高水平的起點。與此同時,政府在美國的支持下進行貨幣改革。為了適應世界市場的需要,發展外向型經濟,抓住了朝鮮戰爭這個非常重要的機會,挽救了西德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