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4歲喪母,隨父在道觀學音樂表演;20歲時,父親病逝;21歲,患眼疾,35歲失明。由於社會動蕩,生活無著,道教財產被賣空,他無法再當道士,只好流落街頭,靠賣藝為生,飽受人間疾苦。
華天資聰穎,自幼刻苦學習。冬天,為了彈好琵琶,他用冰塊搓手,鍛煉手指。夏天的晚上,他練二胡時把腳泡在水裏,防止蚊蟲叮咬;真可謂“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正是因為這樣的努力,他在13歲時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笛子的演奏技巧,並在16歲時得到了無錫道教界的壹致認可。此後,華不顧父親和道士長輩的指責,沈湎於與流浪民間藝人的交流和探討,從中學習到了豐富的世界各地的民間音樂。
華在二胡、琵琶等藝術作品中體現了相當高的藝術造詣,其中《二泉映月》影響最為廣泛。《二泉映月》是華最傑出的二胡名曲。這首曲子原本是道教嗩吶曲,帶有濃厚的宗教音樂風格。20世紀30年代末,華通過反復的演奏、加工和創作,引進了民歌、小調、江南絲竹、蘇南打擊樂、沙灘春調,甚至廣東音樂“三越”的音調。從最初的無定形片斷到完整的結構形成,經歷了壹個漫長的過程,華稱之為“依心調”或“自來腔”1950年夏,我國著名音樂史學家楊先生等人在其“搶救”收藏時,為民間音樂錄制了壹段鋼絲錄音,並與華先生商榷,定名為《二泉映月》。
作品旋律委婉流暢,跌宕起伏,意境深遠。作者利用二胡上五個位置的寬廣音域進行演奏,以渾厚的運弓手法,流露出悲憤的情調和對光明理想境界的向往。音樂時而像是對美麗景色的回憶,時而像是對黑暗社會的控訴,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對舊社會的辛酸情懷和不屈不撓的性格,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二泉嶽影作為中國現代民族器樂創作的傑出代表,以其嚴謹的邏輯結構和對生命的深沈嘆息,展現了古老民族的東方魅力。中國人民的好朋友、多次親自指揮該作品演奏的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先生,第壹次聽中國著名二胡演奏家閔惠芬演奏時,激動得流下了眼淚。他說:“這音樂太感人了,妳應該跪下來聽聽。”作為中國的壹位民間藝人,花以其滄桑的人生和非凡的經歷,在中國民間音樂文化的歷史積澱中逐漸享譽世界。應該說他是中國音樂史上少有的走向世界的民族民間音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