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博的文物征集,主要是采取民間捐贈和政府征集兩種方法。籌建初期至2004年下半年,文物征集工作立足於發動華僑、僑屬及社會各界捐贈,這壹階段,***接收到各界捐贈的金山箱、生產及生活工具等實物近2000件。從2004年下半年開始,文物征集工作主要由政府征集為主,這壹階段,***收購到實物7000多件、照片70多張、圖書資料和刊物670多冊。
目前,“華博”的館藏實物達2萬多件,照片1000多張、圖書資料、刊物2700多冊(份)。
據介紹,即將開館的“華博”地處江門北新區五邑華僑廣場,建築面積達1萬平方米。
據了解,“華博”的館藏實物達20000多件,其數量在全國的華僑博物館中是最大的。而且,其文物具有內容豐富、完整、珍貴、特殊等特點。
館藏文物大概包括以下類型:新寧鐵路、早期五邑地區建築、各式出國口供簿(紙)、華僑書信、銀信(僑批)、五邑海外社團、籌款抗日、航空救國、各類華僑證照及華僑融入當地社會生活過程的實物、史料。
據悉,“華博”館藏實物除了量大的特點外,精品率也極高,達30%。如抗戰時期,宋美齡到海外籌款收到捐款之後寫有其簽名印鑒的收據;還有多本清末年間華僑從海外寄錢回五邑的賬本等屬於國家銀行博物館的鎮館級文物,對中國銀行史研究有著重要價值;“華博”還征集到了清朝後期華僑的出國護照,是迄今為止最早的華僑護照。另外,“華博”還收藏了“孫中山鐵路計劃圖”。
據悉,“華博”將作為文化教育基地永久開放,並對在校學生、少年兒童或未成年人免費開放,開放時間為周二到周日的上午9時至下午5時。
口供紙
口供紙是美國排華時期的特殊產物,是五邑僑鄉特有的壹種華僑文物,因為當時,到美國去的主要是五邑地區的華僑,收集到的口供紙反映了當時五邑華僑在海外的辛酸史。
“華博”收集到最早的口供紙是寫於1902年,而最長的口供紙有7米多長,上面記載了800多個問題。
銀信
清末以來,僑匯是中國政府重要的外匯來源之壹,更是僑鄉的標誌性指標之壹。銀信(僑批)是僑匯和家信的結合體,是經由民間商業機構寄回的錢和信。據收集所得的銀信考證得悉,五邑地區不但僑批多,而且匯款額也大。在同壹時期,當潮汕地區的僑批為2元至5元時,五邑地區的僑批已經是50元或100元了。
見證義士救國壯舉
壹個布袋,兩件衣服,見證了抗日時期壹個以賣瓜子為生的華僑鄭潮炯壹段賣子救國的曠世義舉。
鄭潮炯1904年生於廣東新會縣蓮塘村許坑村,幼年在家鄉務農,因家貧未接受過正規教育。少年時便出洋謀生,先到香港,後轉到北婆的山打根當小販。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不久,鄭潮炯的家鄉傳來了家鄉淪陷、父親被日機炸死的噩耗。無法回鄉奔喪之際,他化悲憤為力量,決心把自己的全部力量奉獻給抗戰救亡。雖然,三個兒子尚不滿8歲,但妻子全力支持他到外埠賣瓜子籌集義款,自己獨力挑起了家庭重擔。
1940年,當第四個兒子出世後,鄭潮炯和妻子商量後,決定以80元的價格把剛滿月不久的兒子賣給山打根壹位商人,並將所得悉數捐獻出來。這宗“賣子救國”的義舉轟動了整個婆羅洲。
賣兒子後,鄭潮炯繼續他的賣瓜子籌集義款的工作。走遍了北婆各埠後,他又到了新加坡,又輾轉到了馬來西亞半島各埠。從1937年到1942年初,他壹個人就籌得18萬多元。在吃飯只需壹兩毛錢的時代,18萬是很大壹筆巨款。雖然家人還是過著拮據的生活,但鄭潮炯毫不猶豫地把18萬多元捐贈給以陳嘉庚為主席的南洋華僑籌賑總會。
得知江門市正在為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征集文物,鄭潮炯的大兒子特地捐贈了父親當年賣瓜子所用的布袋和所穿的兩件衣服。這三件珍貴文物,都是不可多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