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聖訓、記錄、玉寶、玉書是什麽?

聖訓、記錄、玉寶、玉書是什麽?

在清朝,皇帝的語言稱為“聖訓”,皇帝生前的政治活動被正式記錄為個人檔案,即“壹記”。按照清朝的習俗,每壹位新國王登基,都要給上壹代皇帝寫壹封信,編纂記錄和聖訓。所謂某個朝代的“記載”,其實是對過去重要事件的編年史;皇帝聖訓是通過對皇帝的重要法令進行分類而編輯的。

按照清代乾隆朝的規定,每次修訂都要復印5份記錄,分別存放在故宮的幹青宮、黃石畢、內閣(兩份)和盛京宮。其中,前四地收集的記錄有滿文、漢文、蒙文,盛京宮收集的記錄有滿文、漢文。

太廟門額頭

按照清代乾隆朝的規定,每次修訂都要復印5份記錄,分別存放在故宮的幹青宮、黃石畢、內閣(兩份)和盛京宮。其中,前四地收集的記錄有滿文、漢文、蒙文,盛京宮收集的記錄有滿文、漢文。

在清朝,皇帝在盛京宮“聖訓”和“記錄”的歷史始於乾隆年間。乾隆十五年(1750),清廷將聖訓和記錄從北京故宮轉移到盛京宮鳳凰樓收藏,盛京宮開始了收藏聖訓和記錄的歷史。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才把記錄等典籍移至崇墨閣收藏。至清末、光緒年間,崇墨閣藏有清朝從努爾哈赤到穆宗載淳的記錄1513包,聖訓380包,共計近萬冊。

此外,崇墨閣還藏有26部新滿文和180部舊滿文,8部滿文記錄和6部中國舊檔案,是清初皇家檔案、文獻和滿文檔案的重要寶庫。不僅如此,盛京宮還以壹種特殊的方式保存著清朝皇帝的玉寶和玉書。

在盛京宮大清門的東側,有壹個獨立於宮殿整體布局的封閉院落。原為明代道教場所三官廟,清代更名為凈幽宮。乾隆四十三年,清帝高宗·李鴻第三次視察盛京時,鑒於盛京外原太廟受損,遵循“左祠右國”的古建築規定,下詔重修盛京天壇地壇,將太廟移至於大清以東,五裏之外的清初太廟即將移至此地。乾隆四十六年,盛京祠堂落成,殿前有山門。北面有五個大殿,東面三個,西面三個,南配樓兩個。所有的建築都是黃色琉璃瓦,與盛京宮綠邊建築的主體風格形成鮮明對比。

太廟大殿

乾隆四十八年,乾隆皇帝下詔,將五代皇後的玉寶、玉書移至盛京太廟,北京太廟也供奉了新的玉寶、玉書。此後的賈、道、賢、通、廣等朝代,都是按照這種制度,把前代的寶物準備好,送到盛京祠堂供奉。

所以盛京祠堂建成後,並沒有以家廟的形式大規模供奉神社。實際上,它只是用來收藏和存放清朝的皇帝、後玉寶和玉書,而不是壹個管理有序的皇家祠堂。

自乾隆四十八年(1783)乾隆皇帝第四次東遊以來,清朝皇帝在盛京祭奠祠堂後做的第壹件事,就是在遊覽中加入了祭祖的儀式。比如乾隆四十八年九月十七日,乾隆皇帝駕到盛京,祭奠完陵墓,舉行儀式。當時工部提前在祠堂裏設了香案。乾隆皇帝禦袍加袍下到祠堂門外的右門,由禮部官員帶領,進入祠堂大廳的中扇,從東進,站在香案前,上三樓上香,跪了九次後起立,仍從中扇的東出,禮部官員帶領出到西右門,由余進入清門。此後,嘉慶皇帝和道光在他們的東遊中也遵循這壹榜樣,在盛京祭奠陵墓後,他們都在祠堂的藏書和珍寶面前敬禮。

所謂玉寶玉書,其實應該叫“祭寶”、“祭書”,是皇帝做前朝皇帝,後來去謚號時用的。清代定制:歷代皇帝進貢科舉、廟號,命工部制作玉書、玉寶,加上謚號、聖名制作玉書、玉寶。

清代遺寶、遺書壹般用藍寶石、翡翠制作,玉寶壹般用龍扣或臥龍扣制作,高二寸九分,高壹寸六分,高五寸見方。寶面上用中文刻著滿文、後苗、謚號,除了印章之外,還裝著金、、雲龍大小的木箱。每套玉書10頁,頁高9寸,寬4寸5分,厚4分。全書前後兩頁刻有龍,其余五頁為滿文,三頁為漢文。文字內容多為歌頌皇帝和皇後的功德,刻有謚號、殿號等字樣。每套玉書都用黃色錦緞包裹,上面還附有壹枚玉幣。

在乾隆朝之前,只有壹份玉寶和清朝皇後的玉璽,供奉在史靜的皇家寺廟裏。乾隆四十五年六月,李鴻見原禦用皇後書、珍寶質量規格不壹,便命和田良玉繪制重制,以孝敬京師太廟,其前吏恭恭敬敬送盛京尊藏。同時定制:以後無論什麽時候有寶典,都以它為例。必須是兩份,壹份給祠堂,壹份給盛京。從那以後壹直到光緒年間,每壹代皇帝都要把上壹代皇帝的書和珍寶刻出來,贈送給盛京尊藏。如果需要給太後換書寶,玉書就由史靜送來,換成盛京的舊集,而玉寶就換成盛京的集。

清光緒十四年(1888),朝廷最後壹次從京城送來同治皇帝的抄本和珍寶。盛京* *內廷收藏了從清太祖到穆青宗(同治)的32件玉寶玉書,全部放在內廷的正殿。殿前正中是太宗藏書的櫃子,左右按昭穆的順序排列著太宗藏書的櫃子和穆宗歷代的藏書。櫃子在太陽穴裏呈凹形排列。中央有壹個香爐,供皇帝東遊時入殿行禮。

  • 上一篇:中國唯壹的根雕博物館,有數千尊根雕佛像。妳知道它在哪裏嗎?
  • 下一篇:蘭州軍區胡守宗的書法現在多少錢?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