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富李嘉誠:我是佛教徒(轉載)
李嘉誠12歲輟學在社會上謀生,深深懂得健康和知識的重要性。同時,他認為幫助無助的人是世界上最有意義的事情,教育和醫療是國家繁榮的基礎。他也意識到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事業有成,才能為社會和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李嘉誠的母親莊碧琴是壹名虔誠的佛教徒。在她的引導下,李嘉誠從小就“崇佛崇儒,慈大無量”。佛教教義告誡世人,善惡終有報,事出必有因。我勸世人崇善積德,多行善事。母親把主義當成做人的原則,當成教育孩子的目的。
作為母親,她很愛小嘉誠,但並不壹味的溺愛和寵愛他。相反,她經常教導她的孩子要有同情心和誠實。每天晚上,他的母親莊碧琴都會教他讀書寫字,還經常給他講很多前朝文人和民族英雄的故事,其中就有獻身佛教的民族英雄林則徐。所以李嘉誠堅持“誠信、利人、良心”,做了很多好事。
隨著事業的發展,李嘉誠開始熱心公益,並於1980成立了李嘉誠基金會,為教育、醫療、文化、公益事業提供更系統的資助。多年來,李嘉誠捐贈超過50億港元,其中約70%由李嘉誠基金會資助,其余30%由旗下企業集團在李先生的推動下捐贈。2006年,李嘉誠宣布捐出70%的資產——約350億元的股權!
李嘉誠曾捐資建立“李嘉誠老人護理院”,規模宏大,設備齊全,占地約1500平方米,可容納數百位老人在此接受護理和休息,使醫院在短時間內建成投入使用,許多老人在此安度晚年。
李嘉誠在內地和香港廣泛種植福田,經常捐款數億元用於慈善事業,如造佛像、修寺廟、造橋鋪路、興辦教育、支援醫療、贊助科研、弘揚文化、救濟災民等。被譽為世界第壹的香港大嶼山大佛,李嘉誠是壹位功德無量的大師。李嘉誠先生有壹句座右銘:“活著,在力所能及的時候為社會做貢獻,同時也會覺得很有意義,把它當成自己的終身事業。”
李嘉誠的妻子莊月明也信佛,立下了臨終遺囑。喪事是按照佛教的制度處理的。李先生和他的家人遵照指示幫助他死去,葬在香港的佛教墓地。多年來,李嘉誠以亡妻的名義捐出巨款用於慈善和公益事業。此外,李嘉誠捐建的多處建築物也以亡妻命名,如:莊月明中學、佛教李莊月明護養院、香港大學莊月明中心、莊月明科學樓、莊月明化學樓等。,包括李嘉誠基金會捐贈的李莊月明佛學研究基金。
李嘉誠的佛教富豪家族在香港和臺灣都具有代表性。他們深信三代因果,布施與財富的內在聯系,認為慈悲喜樂的精神和行為是佛菩薩的特質。事實也證明,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天時、地利、人和;只有這樣,事業才能興旺,社會才能安寧。
2006年3月28日,李嘉誠給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發來賀信。李嘉誠在賀信中希望在各國佛教界代表的指引下,弘揚佛教,實現佛祖“不慈悲,不慈悲”的宏願,讓廣大群眾得到佛教的滋養,從而凈化人心,為人類社會多做貢獻。
李嘉誠還在大埔贊助興建了世界第二大視聽工作室,在觀音像旁興建了壹座唐代建築風格的寺廟。觀音像比大嶼山的天壇大佛還高。它是僅次於海南島三亞海上觀音的世界第二高佛像。比三亞的矮32米,青銅材質。
與此同時,這座名為慈山寺的佛寺是壹座仿唐朝的木結構建築。整個結構不使用釘子。柱子和橫梁由壹個復雜的鬥拱結構組合而成,是香港繼智聯景苑之後的又壹座唐式建築。慈山寺規模宏大,主要分為三部分,包括占地約900平方米的大雄寶殿、占地300多平方米的觀音殿和占地650平方米的法師宿舍,總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對李嘉誠來說,發展寺廟的目的不是為了旅遊,而是為了弘揚佛教和佛學。
李嘉誠在回答記者采訪時的語錄,體現了他的平和、善良、慈悲和智慧。“我不太註意衣服和鞋子是什麽牌子。壹套西裝穿個十年八年是常事。我的十雙皮鞋中有五雙是舊的。皮鞋破了。把它們扔掉太可惜了。補好了還可以穿。我戴在手上的表也很普通,用了很多年了。”
“對人真誠,對事情負責,搞好關系,自然能得到更多人的幫助。淡泊智明,與時俱樂,不作狂想,心安理得,必有許多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