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頭”火柴的前世今生
火柴盒上印的“泊頭”二字可謂是非常精妙,因為它既是火柴的品牌,也是火柴的產地。
其實多數人並不知道泊頭這個地方,泊頭市位於河北的東南部,是滄州下的壹個縣級市,這個籍籍無名的“小縣”被多數人熟知也正是因為泊頭火柴。
泊頭火柴歷史悠久,早在1912年,河北泊頭就在當時的代總統馮國璋的支持下成立了泊鎮永華火柴有限公司,這壹火柴公司的成立直接就打破了國外火柴在國內的壟斷地位。
小時候火柴還被稱為“洋火”,因為火柴是歐洲人在18世紀發明的,最初的火柴發火劑是黃磷,後來因為有毒改用硫化磷,但壹擦就燃的安全問題壹直沒有解決。
不知大家有沒有在電視上見過不需要在火柴盒上,隨便壹個比較粗糙的面,比如褲子上都可以劃著火柴的鏡頭。
再到後來,才有了我們熟悉的安全火柴,安全火柴是將發火劑、氧化劑、催化劑、易燃物等成分分成兩部分,壹部分塗抹在火柴盒的側面,另壹部分做成火柴頭粘附在火柴桿上,火柴盒的側面塗有的是易燃物三氧化二銻、發火劑紅磷,以及增加摩擦力的玻璃粉,火柴頭上則是易燃物硫、催化劑二氧化錳、氧化劑氯酸鉀。
劃火柴時,火柴頭和火柴盒摩擦產生的熱量讓磷發熱,在催化劑的作用下,這壹熱量能讓硫和氯酸鉀發生反應,產生更多的熱量點燃三氧化二銻,進而點燃火柴棍。
安全火柴傳入我國後,因為其便利性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價格也是居高不下。
據記載,1886年時壹盒火柴的售價高達70文錢,壹兩白銀也就能買到十幾盒火柴。
永華火柴上市後,迅速以極其低廉的價格打開了市場。
到1950年,泊頭火柴收歸國有後進壹步發展壯大,年產量高達370萬件,每件100包,每包1000盒,其也成為我國乃至亞洲最大的火柴企業。
即便如此,我們現在也很少能見到泊頭火柴了,不僅是泊頭火柴,其他品牌的火柴更是少之又少,網上能買到的火柴也多數都是這幾年被傳得神乎其神的防風防火火柴。
泊頭火柴的沒落主要還是科技發展的原因,隨著科技的發展,打火機、電子點火器等不斷湧入市場,這些產品也迅速以其方便攜帶,使用壽命更長,價格低廉等優勢搶占了火柴的市場,就像當初泊頭火柴搶占了“洋火”的市場壹樣,火柴也就逐漸退出了市場。
當然也同其自身的原因有關,在打火機剛剛流行的那幾年,泊頭火柴廠本來有機會轉型制作火機,但因為企業改制不徹底,轉型未成功。
1912年9月6日,泊頭火柴廠舉行了資產處置拍賣會,自此這壹曾經亞洲最大的火柴企業也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當中了。
好在河北泊頭當地的文物部門設立了專門的場館對壹些設備等進行了保護和展示,讓後來人依稀還能見到當時這壹亞洲最大火柴企業的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