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收藏中,只有最後兩部作品。雖然我想要第壹部,但是我從來沒有在書市上看過。我把最後兩本書壹本壹本地讀了壹遍。在這些作品中,王小波的玩世不恭和叛逆無處不在。他語言犀利,思想深刻,布局巧妙,愛不釋手。
小波先生的散文同樣精彩。壹只特立獨行的豬,我的最愛。
現在國內高校流行壹句話:
男生必讀王小波,女生必讀周。王小波說的話,漸漸成了學院裏或者飯桌上的口頭禪。流傳甚廣的末流作品口碑壹流,壹流作品默默無聞。“壹個人擁有壹生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壹個詩意的世界。”“遠看不像好人,近看還是好人。”“讓我們變壞吧!”"天上的星星就像壹場凍雨."我只能絕望的活著。”“凡是能在這個煩惱無窮、仇恨與互相監視的世界裏感到片刻快樂的人,都可以算是詩人。“生活如此空虛,妳必須做點什麽!王小波曾經寫過壹段話,說壹個人無聊了,就會在紙上寫點什麽。不管他壹開始寫什麽,最後都會寫小說,寫得很好,只要妳夠無聊夠無助。”看完他的小說,感覺自己被打了壹巴掌,黑暗中突然看到了壹道亮光——原來小說可以這麽寫,原來小說應該這麽寫!“《青銅時代》為新時期的小說創作指引了壹個方向。”看他的小說我很震驚,看隨筆我鼓掌。這樣壹個與我無關的人去世了,我感覺像是失去了親人。他的話如此貼近我的心,他成了壹個非常善良的人。看著新生代對他的狂熱崇拜,看著“王小波式”在高校的流行,我不禁感慨無限。十年來,不知道有多少人問過我同壹個問題:王小波為什麽這麽紅?王小波的猝死和猩紅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猝死和猩紅沒有必然聯系,不是所有猝死的作家都能猩紅,王小波就是紅了十年,甚至更久。有個社科院的朋友統計了壹下,1997年去世的作家有7個,但是除了王小波沒有壹個人有轟動效應。王小波為什麽有那麽多追隨者?簡單來說:因為他有意思!也因為他純粹,理想主義,所以總是低調,總是邊緣;他堅持體制外寫作,卻比作協養的專業作家寫得好!換句話說,作為非主流的身份,超越了主流,為沈默的大多數贏得了壹口氣。王小波第壹次把自己當成小說家。他在《思考的喜悅》的序言中說,“我以寫小說為生,但有時我也寫散文,以表明我對世界的態度”。小說是事業,雜文穿插業余。偏偏大多數人是通過他在《南方周末》、《三聯生活周刊》等報紙上的專欄認識王小波的,通過他的散文而不是小說認識了壹個幽默風趣的王小波。這麽有才華的人,在現實中卻如此失意,太不公平了。也許,正統文壇對他的排斥,恰恰造成了大家的逆反心理,於是誕生了“王小波的走狗”這個群體。誰會是走狗?他們也知道“王二”沒必要,諷刺的真的是壹群漢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