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現代,我們看到機槍的彈藥供應方式只有三種:彈匣、鼓和鏈條。按照優勝劣汰的邏輯,活到現在肯定是合適的。但在二戰甚至壹戰前,機槍彈藥供應的模式還挺多的,尤其是日本和意大利,最讓狗不解。之前寫過歪鬥供彈,所以今天就說說日式92重機槍的彈藥擋盤供彈。
其實這不是日本獨創的。畢竟日本的武器都是從歐洲抄來的。92式重機槍也不例外,其原型是法國的哈奇森機槍。
92式長活塞導氣,夾鐵升降鎖,槍管上的散熱筋,彈藥用的金屬防彈板,都是抄襲和記黃埔的,所以要說這個金屬防彈板,還得從法國人身上找原因。
第壹把斧頭機槍來自1897。那個時候,正是馬克沁的父親,那個水冷、鏈餵、桶背的父親,統治這個國家的時候。但是,我們知道,法國人作為壹個陸上強國(偽),總喜歡在輕武器上動點腦筋。
特別是法國的殖民地大多在非洲,那裏很難找到水,所以看著馬克沁的水冷線軸有點不舒服。
所以這種風冷機槍哈契卡斯在1899年被法國人拍到,1900年正式裝備。
那就說說這個彈藥補給吧。馬克西姆機槍當時用的彈鏈是帆布做的,壹般都是卷成壹團扔進箱子裏。這麽長的鏈條雖然火力不錯,但是和記是風冷的~散熱比水冷差很多,戰鬥射速只能維持在每分鐘120發,避免過熱。
既然戰鬥射速只有這麽多,那麽用24發彈板補給彈藥似乎也不是太大的劣勢...(題外話:其實在19年底,20年代初,機槍的火力需求真的沒有那麽重要。說白了,當時的機槍更像是小型速射火炮的近程火力補充,但容易受到速射火炮和彈片的攻擊。直到壹戰重炮和陣地的模式,機槍的火力持續性需求才成為壹個重要指標。)
回到帆布鏈,它的可靠性確實有點問題,沾了槍油或者濕了容易縮水,導致拔殼或者拔殼間隔出現問題。重裝也麻煩,暴力彈撥容易撕帆布。
雖然金屬防彈板的容量有點小(法國雞24發,筆記本30發),但原則上彈藥供應的可靠性是因為帆布子彈鏈(看動畫,防彈板供應彈藥時,防彈桿是防彈板中間的壹個空槽)
另外,可能有人會說,彈藥補給板外露設計容易卡灰,確實如此。特別是哈奇森猛烈的拉殼特性(其實這本書裏的那批機槍也是壹樣的)需要油潤滑的子彈來避免破殼。但是油膩膩+外露設計=臟東西都粘在槍機和子彈上,整體可靠性更是讓人痛苦,尤其是惡劣環境下。
所以,彈跳板還是壹個絕招設計。但從出生年份來說,確實有時代的局限性。帆布彈鏈自然有火力連續性的優勢,但在哈奇森這種風冷重機槍上打不好。在可靠性方面,這兩種彈藥各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