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被選為誌納古物調查的寄宿生。
1900年,為了擴大法國學者對遠東各國文化的研究,法國法蘭西學院將原法國安南考古組改組為法國國立遠東研究所,總部設在河內,研究從印度、中亞、東北亞、東南亞到東亞的各種知識,1956年遷至巴黎。佩利奧特在這所學院工作。
1901年,年僅22歲的佩利奧特受聘為遠東學校教授。他在關註支那、印度乃至整個東南亞歷史地理的同時,致力於中國目錄版本的審查,並開始嘗試運用歷史語音學的比較考證方法研究用漢語音譯的外國人姓名,關註外國宗教和中國的異教派別。後來,他研究了佛教在中國的起源與道教的關系,從而註意到中國與印度和西域的關系。它的成就很快引起了漢學家的註意。
1902年,伯希和第三次訪問中國,收藏了大量書籍和雕塑。
1903年,伯希和將元周時期大官寫的《真蠟記》翻譯成法文,在巴黎出版,並附有註釋。
在1900-1903期間,伯希和三次被學校派往中國考察,收集了大量古代古物和書籍,並與左後人等收藏家取得了聯系。
1904離開越南回國。同年,他在巴黎出版了《焦光印二文》。
1905年,奧勒爾·斯坦爵士在中亞有考古新發現的消息傳到歐洲後,伯希和受法國金石學和古文字學會以及亞洲學會的委派,於1906年在中亞進行了壹次調查。
1906年6月5日,佩利奧特從巴黎出發,與軍醫路易斯·韋蘭特(Louis Vaillant)和攝影師查爾斯·努埃特(Charles Nouette)壹起探索中亞。3人乘火車經莫斯科和塔什幹進入中國新疆境內。探險隊於8月底抵達喀什,並在俄羅斯總領事館停留了壹段時間。中國官員對佩利奧特流利的中文感到驚訝,並為探險隊提供了各種便利。探險隊離開喀什,第壹站是圖木舒克村,然後去了庫車。
1907年,探險隊在庫車發現了壹份失傳已久的用布拉密文書寫的語言文獻。這些失傳的語言後來被pelliot的老師Levi翻譯成第二種弓音語。探險隊於同年9月首次到達烏魯木齊,伯裏奧特赴焉耆考察,5438年6月+10月到達烏魯木齊。在烏魯木齊,伯希和收到了蘭勛爵贈送的壹本關於沙洲千佛洞的書。
1908年2月,為了查閱敦煌出土的Hokkekyo古抄本,探險隊到達敦煌。英國探險家斯坦在前年(1907)從敦煌莫高窟盜走了約7000冊古籍。伯希和保護莫高窟的王道士商議進入藏經洞的事宜。在這裏,佩利奧特流利的中文再次發揮了作用。經過三周的調查,伯希和挑選了大約2000卷最有價值的文件。伯希和打算重修莫高窟的王道士交涉,最後同意以500兩銀子(約90斤)的價格將這些文物賣給伯希和。由於斯坦因不懂中文,他帶走的文件裏有很多不值錢的東西。相反,通曉包括漢語在內的13種語言的伯裏奧特所選的所有文獻都很優秀,包括新發現的唐朝新羅高僧慧超撰寫的《天竺五國傳》。同年,佩利奧特在法國遠東研究所雜誌上發表了《敦煌藏經洞訪談錄》。
65438年至0909年,伯希和向直隸總督段方及羅振宇、王國維等部分學者贈送了數部敦煌善本,立即引起了中國學術界的關註。佩利奧特出版了《中國藝術與考古新視野》,向歐洲介紹羅振宇和王國維的研究成果。
探險隊於10月24日返回巴黎,1909+65438。然而,佩利奧特卻意外地遭到了遠東學院同事的嚴厲批評,說探險隊浪費了公款,帶回了偽造的文件。他們認為英國的斯坦拿走了敦煌所有的文獻。後來,斯坦因在1912發表了《探險旅行》,並宣布敦煌還留有大量文獻,於是對伯希和的懷疑就打消了。此後,伯希和發表了很多論文,如《敦煌千佛洞》,對漢學影響很大。
1911年,法蘭西學院聘請伯希和教授中亞歷史與考古學,奠定了其漢學地位。
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佩利奧特參加了戰鬥。
1916被分配到法國駐北京大使館任隨軍武官。
1921年當選法國碑文文學院院士。這是他漢學生涯的鼎盛時期。1921 5月當選法國美術與科學學院院士。20多年後,他除了學習、講學,還負責編輯歐洲主要漢學雜誌《公報》。
65438年至0923年任《簡報》主編。
1927,《紀念王國維》發表在公報上。
1933年發表長文《15世紀初中國人的大航海》。
1934,東北,庫車出版。
1935年,他成為法國亞洲協會主席。
1939,被聘為中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與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1945在巴黎死於癌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