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各業都有窮小子攻擊高富帥的勵誌案例,中國電視圈也不例外。細看中國電視發展史,妳會發現中國電視品牌似乎都拿了壹個酷男的主劇本,尤其是以收音機起家的國產電視——海信品牌電視。
20世紀50年代初,天津無線電廠試制出中國第壹臺國產電視機——北京牌黑白電視機“折疊之上的華夏”,開啟了國產電視機制造的熱潮。
上世紀60年代,我國黑白電視開始慢慢普及,全國各縣市的政府機關和部隊開始配發電視。海信的前身“青島無線電二廠(1979年2月更名為青島電視機廠)”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立的。早期的“青島無線電二廠”只生產晶體管收音機,固定資產10.7萬元,員工十余人。
然而妳可能不知道的是,在海信成立之前,中國已經成功研制出第壹臺國產“紅星”電子管收音機和第壹臺晶體管收音機。此後,全國掀起了制造收音機的熱潮,青島無線電二廠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辦起了收音機。直到國家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出現新情況,即大規模引進海外國家的技術和設備。
從海外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對中國在包括電視領域在內的各個領域的進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海外技術的刺激下,全國各地都建立了電視機廠。在這樣壹個全國性的電視生產範圍下,1970年8月,“青島無線電二廠”研制出山東省第壹臺電子管14英寸電視機(***82臺),開啟了海信涉足電視的先河,填補了山東省的空白。
因為這款14寸的電視機很多部件都需要進口,價格昂貴,壹直沒有量產。青島無線電二廠生產的電視沒有水花。上世紀80年代,海信雖然成功引進了世界壹流的彩電產品和制造技術,成為前幾年中國唯壹獲得國家優質產品榮譽的彩電企業,但仍屬於襯托中國同行輝煌的綠葉。
80年代,金星、熊貓、牡丹、福日四大電視品牌憑借更先進的技術和更優越的營銷手段,成為國內電視行業的四大巨頭。90年代,在市場經濟的搏殺中湧現出TCL、創維、長虹、康佳,海信也有漏出反擊之勢。
值得註意的是,海信在崛起之前,在長虹幾次價格戰和降維的沖擊下,吃了不少虧。當時海信拒絕依靠低價換市場的策略,而是走技術積累的路線。正因如此,海信現在可以左手用ULED,右手用激光,構築彩電行業最高的技術競爭壁壘。
21世紀,有技術積累的海信電視不僅活了下來,而且在樂視、小米、暴風等新銳以及長虹等老牌電視機的圍攻下,成為了14年的彩電之王。數據顯示,2004年至2017年,海信曾以14的彩電品牌銷量位居中國市場第壹,並保持全球前三。
最終,在經歷了波折之後,海信電視這個“窮小子”搖身壹變成為“高富帥”的國際品牌。起點的主劇本大概就是海信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