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清代中期,《袁遺通誌》的流通還不完全。民國時期,金毓夫根據北京圖書館、大連圖書館及藏家收藏的零頁,抄錄了15卷,從各種書籍中遺失了4卷,編入金編纂的《三海叢書》。新中國成立後,趙萬裏在黃金版的基礎上,增加了《永樂大典》新編的佚文,編為10冊,中華書局於1966年出版。
史料價值《元大壹統誌》整合了唐代《元和縣誌》、宋代《太平宇宙誌》、地中紀勝等書籍體例,分為建制沿革類、國方鄉類、荔枝類、山川土產類、風俗情況類、史跡類、正史類、人物類、神仙釋義類。比上壹代的壹般記錄和分類更全面。它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中國自《龔宇》問世以來,每壹個統壹的朝代都編纂了壹部國家區域誌,或官編或私撰,風格各異。自元代統壹年譜編纂以來,明清兩朝通誌紛紛仿其體,攻其名,從而完成了全國區域年譜的定型。
作者簡介紮馬魯丁元,波斯馬拉加天文學家,宋末元初來華。他的生卒年不詳,以制作天文儀器和編制歷法聞名。登基之初,元世祖在天臺任職,1267年(元四年)入萬年歷,頒布全國。同年,他在元朝(今北京)建立了天文臺,並創造了渾天儀等七種天文儀器,用以觀測天空,確定晝夜時間。他制作的地球儀比德國地理學家馬丁·貝海姆早225年。1286年(致遠二十三年),主持編纂國家地理地圖集《致遠統壹誌》。紮馬魯丁壹生致力於天文歷法。他把波斯和阿拉伯的天文歷法科學介紹到中國,並有新的創造。他在中國第壹次建立了天文學研究中心,並創造了許多新穎的天文儀器,為中國天文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從而使中國元代天文歷法學處於世界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