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瓷器的胎骨,是二元配方。采用麻倉禦土20%和瓷石80%配比而成。麻倉土是高嶺土的壹種,早在明代萬歷時期就開采枯竭了。後來最好的高嶺土為臨川土,也在20世紀70年代開采枯竭,7501瓷器采用的就是最後庫存的2噸臨川土。而高嶺土的品質決定了瓷器的品質
元代沒有球磨機,是用傳統的水力舂成不子。麻倉土舂得不夠精細,摻在瓷石之中,最直觀的感覺就是瓷土裏面有明顯的縫隙。也就是說,瓷石成粉後,摻入的麻倉土不夠細膩,所以壹方面瓷胎耐高溫,可以燒到1280度不倒(原有的壹元配方,由於胎中含氧化鋁低,耐火性能不好,超過1200度就容易變形,軟化),從而可以燒出青花瓷美麗的寶石藍色(蘇麻離青料必須在1250度以上高溫才能發出美麗的藍色);另壹方面瓷胎本身瑕疵明顯,縫隙大,含水率高,同時也是氣泡明顯的原因之壹。
而現代瓷器,由於采用的是球磨機粉碎高嶺土再加瓷石,胚胎非常細膩,胎體中本來含水分就少,再加上電窯,氣窯溫度極高,基本都在1300度以上燒成,而且溫度恒溫,基本上氣泡已經非常小,甚至看不到了,而且氣泡也很均勻,沒有元瓷或者明瓷那種小氣泡密集,間有大氣泡的跡象。
元青花瓷器,由於麻倉土摻進瓷石中,因此造成胎體中多有縫隙,並且存有更多的水分。因此,加上柴窯燒制溫度很難上升到出青的1250度以上,稍微壹把火力不夠,整個窯的青色就難保證了。所以,釉裏小氣泡明顯,而大氣泡是從胚體乃至於青料裏所含水分造成的,由於窯溫無法長時間保持1250以上溫度,讓氣泡完全熔融,所以就造成了釉裏小氣泡密集同時大氣泡突出的元青花氣泡特點。
而蘇麻離青料,在1250度左右10度發色為寶石藍,溫度再高之後,發色會偏黑,隨著燒制溫度的提高,釉面熔融程度也就是玻化程度變得更高。玻化程度越高,釉面光澤越強,發色越偏藍黑,釉裏小氣泡不再那麽密集,部分地方看不到氣泡,已經完全燒飛了。但是釉面的光澤程度明顯提升了。這就是魚藻紋大罐發色偏藍黑,釉面玻璃質感強,氣泡比較通透的原因,此時的元青花達到了古代青花瓷的頂峰。燒成溫度在1280度以上,玻化程度高,發色純藍偏黑,鐵銹斑不再那麽明顯。
在半個世紀前,無論是中國的考古文博界,還是民間收藏圈,都還不認識元青花。在2005年佳士得拍賣出天價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元青花才壹躍成為人人青睞的珍品瓷器。也就是在這時候,那些思想僵化守舊、缺乏求索精神的“專家學者”們才來了精神,大發高談闊論,甚至僅僅依據他從國內外館藏元青花數量便主觀臆斷“元青花在全世界只有300件”,真是井底之蛙,誤國誤民。他們無非就從那幾個博物館裏看到的實物或者是資料,他們就沒有想過在國內國外民間收藏家手中的元青花瓷器有多少?
更有甚者,有的專家只看到和上手過出土的元青花瓷片,根本就沒有機會上手過元青花整器,也不太懂的出土和窖藏的區別,(因為它們根本就沒有看到過窖藏的元青花)但這些人同樣能指手畫腳,對元青花進行鑒定,真實可笑之極!
梅瓶主體紋飾為"鬼谷子下山圖"——描述了孫臏的師傅鬼谷子在齊國使節蘇代的再三請求下,答應下山搭救被燕國陷陣的徒弟齊國名將孫臏的故事。
此梅瓶其具備了元青花典型的工藝風格和韻味。小口短頸,溜肩圓滿,下漸斂腹,淺圈足,粗砂底。瓶外施青白釉,青花飾物***分五層。口沿青白,肩部飾有卷草紋圖飾,溜肩處為纏枝蓮花,腹部通景繪有鬼谷子下山圖,卷雲紋下的近足處為仰蓮瓣紋。每層紋飾間均用兩條弦紋分割,繁而不縟,紛而不亂,既突出了主題圖案,又增加了畫面的層次感。這件青花梅瓶造型飽滿莊重,青花色澤純正,釉色白中泛青,是元代青花瓷器的精品之作。
此梅瓶紋飾為進口蘇麻麗青料裝飾,五層圖案,卷草紋圍頸,纏枝牡丹披肩,腹部主題紋下卷草紋為托,門蓮紋飾足,門內倒畫如意紋。主題紋繪畫戰國時應蘇代的懇求鬼谷子下山營救徒弟孫臏的故事場景。
鬼谷子端坐在壹虎壹豹拉的車中,身體微微前傾,神態自若,超凡如仙,表現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的神態,車前兩個步卒手持長矛開道,壹位青年將軍英姿勃發,縱馬而行,手擎戰旗,上書“鬼谷”二字,蘇代騎馬殿後。壹行人與山色樹石構成了壹幅壯觀而又優美的山水人物畫卷。整個青花紋飾呈色濃艷,畫面飽滿,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渾然壹體。人物刻畫流暢自然,神韻十足,山石皴染酣暢淋漓,筆筆精到,十分完美。
此梅瓶高 44,5cm ,口徑 6,5cm ,足徑 14,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