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大地上博物館眾多,但以文字這壹主題開設的專門博物館則很罕見。 在河南安陽,擁有全球第壹座以文字為主要“藏品”的 中國文字博物館。
到任何城市或文化古跡,首先留給人們印象最深的就是建築風格。遠遠望去,中國文字博物館如同象形文字的“墉”字,主體建築采用殷商時期的浮雕金頂,展現殷商宮殿“四阿重屋”的特征, 不僅表現了中國文字文化內涵,也顯示了文字在中國文明發展史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如果說博物館外邊是大氣恢宏,那麽進入博物館後也不失讓人贊嘆之處,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巨大的透光穹頂和四面浮雕,陽光照下,四面的浮雕上都是斑駁陸離的倩影,仿佛時空是痕跡,又好像是星宿座座。隨著日光光線的轉移,大廳裏出現了時光流溯的景象。
北面表現中國文字載體發展史。 最上面的是史前陶文。往下依次是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最下方是書寫在紙張上的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反映了漢字從陶器刻畫、甲骨契鏤、到鑄於銅、勒於石,最終發展到紙張書寫的歷程。
南面浮雕表現的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安陽就是甲骨文的故鄉;四塊浮雕的內容濃縮了中國文字的概況,表現了中國文字的豐富多彩和源遠流長
如果湊近浮雕細看,浮雕旁邊的天然石材有豎向的凹槽,遠遠看去,好似古代的竹簡,黑白灰的顏色搭配也象征著中國的水墨書法。 在壹層除了恢弘的穹頂和四面震撼的浮雕外,還有壹個專題展廳——《壹片甲骨驚天下》。
在人類漫長的 歷史 長河中,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 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 、 古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 和 中國的甲骨文 ***同形成了 世界四大古文字體系 。 唯有中國的甲骨文穿越時空,至今仍在使用並且充滿活力。
有關甲骨的最重要的壹次發現,發生在1936年。第十三次發掘時發現了壹個甲骨坑, 編號為YH127。這是殷墟考古至今出土甲骨最多的壹坑,***出土甲骨17096片。 在第62屆國際圖聯大會上,被專家譽為 “世界最早的圖書館”、“中國最早的檔案庫”。
從1950年起,中國科學院(現中國 社會 科學院)先後舉行30多次重要發掘。其中甲骨方面有兩次重大發現: 壹次是1973年發現的小屯南地甲骨,出土刻辭蔔骨的13650片,這是建國以來發現甲骨最多的壹次。
甲骨文最早是進行占蔔的,那時人們難以抗拒自然界的災害,他們就要求助神靈的護佑。因此商王的占蔔活動特別的頻繁,幾乎是無日不占,無事不蔔。
首先,占蔔壹般由專門的神職人員進行,這些人被稱為“貞人”。他們在選好的龜甲或是牛胛骨的背面鑿出壹排排整齊的長槽,再在長槽邊鉆壹些小圓孔,再把燃燒的木炭在圓孔附近灼燒。
甲骨受熱以後,正面就會出現裂紋,並發出“蔔、蔔”的聲音。占蔔者根據裂紋的走向來判斷吉兇。 最後由貞人負責把占蔔的過程和內容鍥刻在骨片上,這樣就形成了甲骨文。
在周朝時,甲骨文已經是成熟的字體,具備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註,假借六種造字規則,但最常用的是象形、會意、形聲三種。
這個深具唯壹性的博物館,圍繞著“文字”集中展示了 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文字、簡牘和帛書、歷代碑碣、漢字信息印刷術、漢字信息處理、少數民族文字等諸多內容, 就像是壹部領略中華文明的景觀式文字大典,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這裏,能獲得到非常多的知識,當世界沈浸於追逐速度和變革, 博物館仿佛是時間和文明的結界,以藝術化的方式,留存下壹片哲思之所。 博物館不僅裝載著人類的文明故事, 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壹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