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縣制筆歷史悠久。相傳中國自古就有筆,但早期的毛筆很簡單,不叫筆。戰國時楚稱筆為輿,吳稱之為不規則,燕稱之為賦,直到秦朝才稱之為筆。據記載,公元前223年,泰國將軍蒙恬南征楚國,路過中山(今宣城、涇縣),得到了毛質較好的兔毛,於是制成了第壹批改良的秦筆。後人尊稱昊天為筆法之父,所以這種由鐘山蜜莉所作的字跡,應該說是今天徐安畢的始祖。徐安畢選料嚴格,做工細致,造型典雅,羊毛純凈耐用,軟硬適中,尖而圓,獨具風格。唐宋時期,宣城土豪(又名字號)筆受到書畫界的極大推崇和追捧。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寫過壹首膾炙人口的詩《紫筆詩》:“石上有老兔,食柳飲春生紫筆,宣城工人用筆千萬毛中挑壹根。”又雲:“每年宣城寫字,紫毫價如金。”詩人耿威在親自試筆後,高興地寫下了《雍周萱筆》,稱贊道:“紙落風起,撼天露,舟奇紀事。我該怎麽辦!”徐安畢在《唐律》中被列為“貢品”,規定“貢歲六兩,紫歲二兩”。到了宋代,出現了壹大批技藝高超的書法家,制筆技術又向前邁進了壹步,筆筒的雕刻藝術也達到了精湛的水平。當時全國制筆行業中,以宣城諸葛高、諸葛典、諸葛遠最為著名。梅詩贊曰:“畫師諸葛高,全國第壹。”著名文學家蘇東坡考試時用的是玄州筆。“終考不敗”後,他覺得難得壹玩。他壹生每次拿到諸葛筆,都要翻臉,聲稱除了宣城,嶺南沒有筆,連“杜夏”都沒有滿意的筆。徐安畢產於我省涇縣,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因其品質優良,曾被列為“貢品”、“禦用筆”。宣筆以兔毛、羊毛、狼毛為原料,精心選材,嚴格工藝要求,具有“裝飾典雅,毛料純正耐用,剛柔適度,尖圓”的獨特風格。品種260多個,其中以“胎發古法”、“夢筆生花”、“蓮鬥筆”為筆中極品。
徽州墨
徽墨產於惠州的屯溪、歙縣、績溪。它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徽墨是以松木為基本原料,滲透20多種其他原料精制而成。成品具有色澤深潤、堅實有光澤、入紙不暈染、長久不褪色、香味濃郁、防腐防蛀的特點,適用於書畫。高檔徽墨有超頂級漆煙、桐油煙、超松煙。
徽墨的制作始於南唐。創始人是潮和婷。唐中期至唐末,由於藩鎮之亂,大量人口和經濟中心南遷,Xi壹家受黃山百越、濂溪、新安等地奇觀吸引,從河北沂水(今易縣)南遷,定居滄州。Xi的父親和兒子是制墨者。這時以皖南的古松為原料,改進了搗固、膠合等工藝。終於造出了“富肌而膩,油光如漆”的好墨,歷久彌新,清香四溢。南唐皇後李煜,酷愛書畫,將Xi廷封為墨官,井賜“國姓”賞賜。結果,家改成了李家。李廷成為古今墨家的集大成者。宋宣和年間,出現了“黃金易得,李默難求”的局面。
到了宋代,隨著儒學體系的興盛,形成了“回民傳習”和“新安人以身作則造墨”的盛況。黟縣的張裕、黃山的沈貴、周舍的盤古、新安的伍茲等。都是10、11世紀油墨界的知名人物。張裕是油研墨的創始人,以制作“禦用墨”聞名,他的“龍香”是歷代藏家追捧的珍品;沈用油脂和漆燒散煤,煙極黑,稱為漆煙。人們稱其墨“十年如石,壹點如漆”;吳慈的水墨之美在於“我不留硯”,曾被宋孝宗賞賜兩萬元。歷代制墨大師盤古,被世人譽為“墨仙”。他的“松丸”、“大嫂”等墨品,具有“香骨骨,香而不失”的優點,被稱為“墨中神品”。晚年不幸落水溺死後,蘇東坡寫詩悼念。
硯
筆、墨、紙、硯是我國傳統的書寫工具,也是中華民族藝術中的絢麗瑰寶,千百年來,它以其獨特的魅力和風采,精湛而深刻的藝術造型,為燦爛的中華文化譜寫了無數篇章,被譽為“文房四寶”。現在,讓我向妳介紹“文房四寶”中的硯臺。
硯臺,又名“硯臺”,被古人譽為“文房四寶之首”。因為墨要加水研磨後才能使用,所以做墨的石頭就是硯。其中有陶器、粘土、磚、金屬、漆器、瓷器、石頭等。最常見的是硯。有許多石頭可以用作硯臺。中國地大物博,到處都是名山大川。石頭自然有很多種,所以全國各地都有硯臺出產。最著名的有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的佘艷、山東的魯硯、江西的衛龍硯和陜西的程妮硯。
讓我給妳介紹壹下著名的“龜形陶硯”。《龜形陶硯》長22.3厘米,寬16.3厘米,高9.6厘米。它現在在故宮博物院。“龜形陶硯”呈龜形,背面有蓋,刻有精美的龜甲圖案,腹部有傾斜的硯面,底部有壹個“陰”字。烏龜四肢著地站立,背高前低。龜頭微擡,作爬行狀,形象刻畫清晰,栩栩如生。泥料細膩,呈灰色,是唐代龜形硯中的精品。
筆、墨、紙、硯各有所用,互有講究。所謂“名硯清水,古墨新發,舊筆舊紙”是壹整套的,那麽寫我們的字就會成為我們獨特的傳統書法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