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無論什麽年代,餐桌都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只有吃好了,人們才能安居樂業。但是,在不同的時代,飯桌上的內容是不壹樣的。“壹粒米看世界”,從人們飲食的變化中,不難看出改革開放30年的驚人發展。這是壹個普通家庭的廚房,我們可以看到現代家庭的廚房有微波爐、液化氣等不可或缺的電器。然而,生活在30年前的人們,在物質匱乏的時代,他們能想到有壹天會有這樣的廚房,每天能在這裏做壹些豐富美味的飯菜嗎?邱訓東是荊州市財政局退休幹部。他和老伴都是上世紀40年代出生的,現在已經60多歲了。這個時代的人,最有資格說自己經歷過人生的風風雨雨。(音樂:我們這壹代)70年代,冬天,市場上常見的只有土豆、蘿蔔、白菜。在實行計劃經濟的很長壹段時間裏,他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門票。49歲的老沙市居民翁根堂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收集計劃經濟時代的各種票據,拂去歷史的塵埃,翻開這些厚厚的藏品,也開啟了那個時代的記憶。當時居民購買糧油,必須使用《城鎮居民糧油供應證》,到專門指定的零售點排隊購買糧油。每個家庭的糧油都被計劃分配。糧油供應證的扉頁上,印著那個時代特有的印記,“計劃用糧,節約用糧”,“忙時吃幹,閑時不稀釋”等標語。在計劃經濟時代,去年年底,滿大街都是買東西的“長龍”。改革開放之初,翁根堂進入當時沙市的市政工區,壹個月36元的工資,基本都得用來吃飯,雖然餓了也吃不好。【相關鏈接】1978年,統計部門對我市100戶居民抽樣調查的統計數據顯示,當年荊州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319.51元,其中生活費用在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當年,“吃”以絕對優勢占據支出第壹。1988-1998雞鴨魚肉都不稀罕。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富裕起來的荊州人已經悄然改變了他們的餐桌。市場品種逐漸豐富,蔬菜、水果、蛋、禽、肉都擺上了貨架。最大的變化是年夜飯,比10年前豐富多了。不再需要門票,年夜飯也越來越豐富。20世紀90年代中期,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壹場飲食文化的革命。品嘗餐館裏的新鮮食物並非遙不可及。當時荊州的小飯館越來越多,但食物種類單調。那時,人們去餐館吃飯是為了經濟利益。在接下來的幾年裏,餐館裏的“嘗鮮”變得越來越普遍。遇到喜慶的事情,大家都愛往餐廳跑,既方便又時尚。【相關鏈接】上世紀90年代,我市人均年生活費中食品支出的比重下降,物質的充裕和居民錢袋子的寬裕,使人們有更多的錢去做其他事情。1998到2008年,人們開始尋找健康的主題,非常重視回歸自然的“果蔬”。蔬菜要無公害,糧食要當年,魚蝦要活。人們在市場上挑剔的目光越來越多地投向生鮮商品,而不是價格。同時,壹些洋快餐也影響了人們的生活。6月1998,沙市第壹家肯德基餐廳開業;1999 165438+10月,沙市第壹家麥當勞餐廳落戶北京路。當時沙市人的熱情幾乎蓋過了這些洋餐廳,吃漢堡喝可樂的生活近在咫尺。在荊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管理分局,記者了解到,荊州第壹家超市的註冊號碼為1996。當時使用的名稱是荊州市中原商業有限公司平價超市連鎖店,地址在仲晶路。如今,這家超市已被取消。但隨後幾年,超市蜂擁而至,逐漸演變成荊州人最愛的購物場所。先是櫃臺超市,然後倉庫超市來了。2001年7月,荊州第壹家大型超市“好鄰居”註冊營業。2001年9月,沙市第壹家大型超市吳尚百貨開業。不同於傳統的購物方式,超市對市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琳瑯滿目的商品近在咫尺,自助的方式給了顧客最大的選擇余地。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口袋裏的錢越來越多。2007年,我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840元,比1978增長了31.8倍。2007年,我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7851元,比1978增長了25.4倍,其中用於食品的錢是31.8倍。從三十年前的吃飽飯,到今天的健康飲食和文化,我們可以感受到改革開放給普通家庭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和進步,以及我們所生活的城市的巨大變化。
上一篇:妳用過最好看的手機壁紙是什麽樣的?下一篇:卡片的英文怎麽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