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幣整體顏色為淺綠色,長16厘米,寬7.2厘米,比現行的1元人民幣略大。正面兩端下方標有“1953”字樣,正上方標有“中國人民銀行”字樣,中間為井岡山龍源口石橋,石橋四周花邊為深綠色,中間為底邊。
發行時間為1955 3月1,1964 5月15停止收集、交換、流通,並回收。目前存活的股票已經很少了。
第二個原因是時間緊迫,印鈔廠產能不足。當時中國的印刷技術還很落後,對大面額紙幣的復雜凹版印刷技術和水印造紙技術的掌握還不夠。因此,第二版貨幣中的大面額紙幣被委托給蘇方印制,其余小面額紙幣的鈔紙多由蘇方提供。最初,第二套人民幣紙幣設計的最大面額為100元。後來為了防止逃往臺灣省的國民黨大量偽造,最大面額限定為10元(大大增加了偽造的成本和難度)。在貨幣總需求確定的情況下,這就大大增加了印刷的工作量。即使是蘇聯大型印鈔廠的生產能力,也很難在壹年多的時間內完成如此大規模的生產。如果沒有“三元”面額,壹元、兩元紙幣的印刷量會增加更多,印刷任務更難完成。因此,經過與蘇方的技術討論,中國最終確定了1、2、3、5和10元模仿盧布的面額劃分。
鈔票格式
編輯
3元人民幣的票面圖案活潑大方,正面蕾絲深。
三元
綠色,遮光中間橙色,兩邊淺橄欖綠;正上方是馬文蔚題寫的“中國人民銀行”字樣,紙幣的中央是井岡山龍源口石橋的圖案,兩端的花符號中有傳統的“三元”。紙幣背面圖案為圖案和國徽,中間用漢蒙維吾爾藏四種文字書寫“中國人民銀行三元”字樣。蕾絲和底紋兩邊的顏色和正面壹樣,底紋中間是紫色和粉色。正面的上下花邊和背面的左右花符號對稱,壹改以往我國傳統紙幣死板的四邊設計,首次采用先進的膠印凹凸套印技術。紙張有混水印的立體五角星圖案,正反面雙凹印刷,板紋深,墨層厚,具有良好的防偽功能。1953印刷,3月1日1955正式發行,5月1964日停止接收流通,用了9年。
停止流通
編輯
三元(2張)
因為這種面額的人民幣是當時蘇聯印制的,後來由於中蘇關系惡化,為了防止蘇方利用手中的印版印制“真假鈔”,擾亂中國的金融秩序,中國人民銀行在1964 4月14日起的壹個月內收回。1964 May 15停止收藏流通。[1]
收藏價值
編輯
國務院於2月21,1955發布命令,決定自3月1955日起,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第二套人民幣,收回第壹套人民幣。這枚3元面值的人民幣是第二套人民幣之壹,印制號碼為1953,是蘇聯印制的“三種票”之壹。在市場上流通9年後,因政治原因停止在市場上流通,被國家收回。所以這種紙幣在民間的數量非常稀少,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當時由於國內印刷技術和能力不足,缺少高檔特種印刷紙,三元、五元、十元面額的人民幣都是國內設計,由前蘇聯印制,所以在蘇聯被稱為“三種票”。
後來由於前蘇聯召回所有在華工作的蘇聯專家,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關於限期收回三種人民幣紙幣的通知》,規定蘇印“三種票”自1964年4月15日起停止在市場上流通。所以分散在民間的人民幣三枚的數量是非常稀少的。由於近60年來三元紙幣停止流通,且當年大部分三元紙幣被銀行回收,人們的收藏意識不強,三元紙幣的實際數量很少。壹般市場上經常見到的三元紙幣,大部分都是經過粘貼修補的舊幣,實際收藏價值不大的每張三元紙幣的市場價格在4萬元左右。所以紙幣的收藏,尤其是早期的紙幣,應該是越好越好,否則只能當作壹件普通的東西來玩和欣賞。
三元紙幣是我國發行的第二套人民幣,也是我國發行的唯壹壹種面額為三元的人民幣紙幣。因為當時這種券是蘇聯印制的,所以三元紙幣被錢幣收藏者稱為“蘇聯三幣”。[2]
市場價
綠三元壹直是二版幣愛好者的熱衷收藏,但現在已經沒有以前那麽高了,顯得慘淡。第二套人民幣三元的價格只有4.5萬元左右。相比之前的5萬元,確實下降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