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歌劇院位於悉尼港的Bennelong Point。它獨特的船帆形狀,加上悉尼港灣大橋,與周圍的景色十分和諧。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遊客來參觀這座建築。
除了觀光、表演歌劇、芭蕾舞和音樂會,悉尼歌劇院還是澳大利亞歌劇院、悉尼戲劇公司和悉尼交響樂團的所在地。歌劇院由新南威爾士州文化部下屬的歌劇院管理委員會管理。
悉尼歌劇院主要由兩個主廳、壹些小劇院、表演廳和其他附屬設施組成。兩個大廳都位於較大的風帆結構中,小型表演大廳位於底部的底座中。最大的主廳是音樂廳,可容納約2500人。設計的初衷是把這個地方建成歌劇院。後來設計改了,連完工的歌劇舞臺都拆了重建。音樂廳裏有個大風琴,是羅納德·夏普從1969到1979做的。它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機械木質鏈風琴,由65,438+00,500根氣管組成。
大廳裏較小的壹個是歌劇院。因為大的正廳本來是設計成歌劇院的,小廳被認為不適合大型戲曲演出,舞臺比較小,樂隊的空間也不方便大型樂隊演出。重建和擴建花了很多年。
其他輔助設施包括劇院、電影院和工作室。壹些免費的公共表演經常在入口臺階前舉行。
中國第壹家西部劇院。
65438年至0866年,第壹家西式劇院——蘭新大劇院由外籍人士在上海創辦。它由外國人經營和管理,定期演出由業余戲劇公司ADC編輯和演出的戲劇。
壹些留學過或對西方戲劇感興趣的中國人經常出入蘭新大劇院。他們有幸在中國觀看西方戲劇,逐漸對這種新的藝術風格有了更具體的認識。
1899年,來自上海聖約翰學院的中國留學生自編自演了壹部新劇《官場醜惡史》。該劇描述了壹個來自農村的富人拜訪了城裏的壹個貴族家庭。當他看到奢華的場面時,不知所措,開了許多玩笑,使他大為丟臉。這個人回國後決定做官,居然捐了個縣令。雖然,他也學會了壹些官方禮儀,但他不會就此了結此案。後來他最終被革職,官服當場被脫光,但裏面露出的還是農民的土布衣服。這部劇“既不是戲子,也不是工人”,表演方法與傳統戲曲有很大不同,但部分情節借鑒了傳統戲曲。學生表演活動的開展,打破了中國人認為表演是廉價職業的傳統意識的局限,為後來的留學生表演和文人表演活動奠定了基礎。此外,這種表演,演員來自中國,吸引的觀眾多為中國普通民眾,使得西方戲劇不再是少數外國人的專屬,而是慢慢走向中國的民間。因此,學生被視為中國早期戲劇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