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鄧世昌
鄧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男,漢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廣府人,籍貫廣東番禺縣龍導尾鄉(現為廣州市海珠區),清末北洋水師將領,民族英雄。
鄧世昌是中國最早的壹批海軍軍官中的壹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願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為致遠號巡洋艦管帶(即艦長)。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謚壯節公,追封太子少保銜。光緒帝挽聯如此寫道: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為紀念鄧世昌的偉大犧牲,人民創作了《甲午風雲》、《英雄鄧世昌》、《甲午大海戰》等多部文學、影視、戲曲作品,以歌頌其英雄壯舉,還有多處紀念館可供紀念、瞻仰、憑吊。
2、丁汝昌
丁汝昌(1836—1895年),原名丁先達,字禹亭,號次章,安徽合肥石頭鎮人。清朝晚期將領,官至北洋水師提督。
明朝初年,祖先從鳳陽遷居廬江。同治四年(1865年),遷居巢縣汪郎中村。早年參加太平軍,隨隊歸順湘軍。不久,隸屬李鴻章淮軍,參與鎮壓太平天國和撚軍起義,官至記名提督。光緒五年(1879年),李鴻章調入北洋水師。
光緒七年(1881年),統率北洋水師官兵200趕赴英國,接帶“超勇”和“揚威”巡洋艦回國。光緒二十壹年(1895年),威海衛之戰中,指揮北洋艦隊抗擊日軍圍攻。
未得上峰命令,無奈港內待援,致仕北洋海軍陷入絕境。彈盡糧絕,援軍未至,拒絕日軍將領伊東祐亨勸降,服食鴉片自盡以謝國人。宣統二年(1910年),平反昭雪。
3、左寶貴
左寶貴(1837~1894年),字冠廷,山東費縣地方集(今屬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人,回族。清末著名民族英雄,甲午戰爭“三英”之壹。
出生於貧農家庭,幼時父母雙亡,家無恒產。清鹹豐六年,投效軍營,歷任千總、遊擊、副將、廣東高州鎮總兵等職,並以提督記名。治軍嚴肅,重文愛勇,多次參與鎮壓農民起義。
清政府頒賞獎武金牌,賜賞穿黃馬褂,頭品頂戴,賞戴雙眼花翎,予“鏗色巴圖魯”勇號,封建威將軍。參與修築了關外鐵路,開辦多處金礦,並捐資建學,設置慈善衛生機構,深受民眾愛戴。?
1894年7月,日本發動侵朝戰爭,向中國軍隊挑釁。左寶貴入駐平壤率部拼死抗敵,壯烈犧牲,入祀昭忠祠,贈太子少保銜,謚號“忠壯”,事跡付國史館立傳。1895年(清光 緒二十壹年),清廷撥款在其故裏地方集修建了衣冠冢。
4、劉步蟾
劉步蟾(1852(清朝鹹豐二年)-1895 ) ,字子香,漢族,出生於福建侯官(今福州市)。清末海軍將領、北洋水師右翼總兵。畢業於福建船政學堂。
1875年被送往英國學習槍炮、水雷等技。回國後,由李鴻章推薦,升遊擊,會辦北洋草房,協助制定海軍軍制、營規。1882年赴德國購領船艦,任北洋水師右翼總兵。
1894年中日戰起,黃海戰役中丁汝昌受傷,他代為督戰指揮,鏖戰三時許,多次擊中敵艦。次年,為威海衛海戰中英勇抗敵,以身殉國。
5、黃建勛
黃建勛(1852(壬子年)-1894),字菊人,福建永福人(今—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1867年,以文童應船官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學習。
1871年,結束課程後,登“建威”練船實習,巡歷南至新加坡、檳榔嶼各口岸,北至直隸灣、遼東灣各口岸。
1874年,充任"揚武"快船正教習,又調任“福星”炮艦正教習。次年又調回“揚武”,赴日本及中國各口岸梭巡,以增長閱歷,薦保千總。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展開大戰,在他指揮下,全艦官兵無不誓死作戰,但“超勇”畢竟是艦齡十余年的老艦,終究敵不過日本遊擊隊的四艘主力艦,激戰中“超勇”艦中彈甚多。
特別是壹敵彈擊穿艙內,引起大火,剎那間“超勇”全艦被黑煙籠罩,由於“超勇”艦是木質艦身,艙內起火無法施救,不久就右舷傾斜,難以行駛,最終被烈火焚沒。
黃建勛落水後,“左壹”魚雷艇駛近相救,拋長繩援之,不就而沒,時年43歲。
百度百科——黃建勛
百度百科——丁汝昌
百度百科——鄧世昌
百度百科——劉步蟾
百度百科——左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