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負責國家安全二十六年,為和平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抵禦外敵入侵,覆蓋壹代人。公元1054年,人在華縣東關外橋(今太平橋)西側修建了郭廟。祠堂上堂有郭的小雲泥塑,原門廣場,題“精誠服務中外,易”。寺前有全木牌坊,青磚雕頂,驛道。牌坊中間刻著“建唐朝汾陽殿”,兩邊刻著“建功德天下”、“重修唐室”。公元1062年5月8日,張旺寫了壹篇文章,在這壹刻打下了壹塊石頭。公元1556年,化州地震裂碑,明隆慶元年(1567)六月,仿宋代刻碑。碑高2.75米,寬1.55米,厚0.36米,碑文43行。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寺廟、作坊和紀念碑遭到破壞。
汾陽王紀念館是為紀念汾陽郭子渝子邑而建的壹座建築。位於山西省汾陽市。公元786年,汾陽王郭子儀死後第五年,汾陽曾建有歷史上第壹座汾陽王廟,但因年代久遠,現已消失。這個紀念館是後來建的。到了元代,古柏枝繁葉茂,遮天蔽日。寺廟古色古香,莊嚴典雅。郭子儀的雕像在大廳的中央,八個兒子的畫像掛在兩側。
汾陽市王紫逸紀念館位於汾陽市南門街東側。它原本是阿明王朝的建築。1994 65438+10月重建。坐北朝南,占地4920平方米。如山門,東西有吊花門,東院花園格局,西有佛經樓。東西兩側各有9間廂房。紀念館正廳5間,深廳3間,卷棚與戲臺合二為壹,均懸掛於山頂,殿頂磚木結構,玻璃鋼鑲嵌,頗為壯觀。廟裏有壹個魏紫亭,祭壇上放著郭子儀的雕像。山墻上掛著郭子儀八子的畫像,兩邊陳列著汾陽王的生平叢書。祭壇上的青銅爐和銀燭是為後人祭祀而設的。正殿兩側是偏廳,寬3間。西廳有郭城、矮子村簡介,郭後裔遷徙圖,明萬歷年間汾陽碑及縣令題跋各壹份。東殿內有歷代汾陽王廟的遺物和稀世珍寶——郭子儀手書“師表後”的石碑。碑文鎏金閃亮,展現了野草的雄姿。
現在汾陽王紀念館由汾陽市政府興建,坐落在市內廟前市場博物館院內。院內元代古塔繁盛,遮天蔽日,汾陽王殿古色古香,莊嚴典雅。子龔毅雕像位於大殿中央,兩側懸掛著八子的畫作,進入大殿不禁讓人肅然起敬。汾陽王紀念館已成為海內外郭氏子孫祭拜子的場所。失傳千年的汾陽王宓酒,是在清泉人發掘、收集史料和工藝配方的基礎上精心釀造而成,成為人們在喜慶宴席上宴請賓朋的佳品。
郭子儀墓(陜西省鹹陽市禮泉縣)
郭子儀墓位於禮泉縣建陵(唐玄宗第三子恒力之墓)西南2公裏處的鄱陽村。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給國家帶來和平與穩定的歷史功績受到唐肅宗恒力的高度評價,他死後葬在恒力建陵。郭子儀生前威望極高。他壹死,李氏皇族就衰落了,所以建陵的規模和石雕的精細程度都不能和以前的李氏皇陵相比。作為陪葬墓,郭子儀的墓可能也比較簡單。現在他的墳墓已被夷為平地
郭子儀故裏,滑縣西馬村
是壹位功勛卓著的名人,也是海內外郭氏子孫最尊敬的祖先。郭子儀故裏已成為郭人尋根祭祖的首選之地。
華縣位於八百裏秦川之東,南有秦嶺,北有渭河,東有華陰,西有渭南。古稱化州正縣。華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景點豐富。滑縣蓮花寺鎮西馬村的村民大多是的後裔。在村子的南面,有郭子儀招魂墓的遺址;縣城附近有郭子儀廟,建於宋代。在杏林鎮的五龍山風景名勝區,有艾國的墓。
西馬村位於城市東部第五公理羅文橋以東。西臨羅文河,北靠二化幹渠,南接縣城六指公路,東臨南馬村、北馬村。因為艾國出生在這個村子,所以叫司馬村,後來不知什麽原因改名為西馬村。西馬村原位於村北。因為水澇窪地,1977年南遷是半公理。搬遷前,全村共有65戶,其中郭姓家庭45戶。1999,全村150戶,其中80戶姓郭。該村有550名居民,其中320人姓郭。舊村有三條巷:北巷、中巷、南巷。郭子儀出生在南巷。
文革前,郭家每年舉行兩次祭祖活動。大年初壹,郭家的男人,無論年齡大小,都要在族長家的祠堂前燒香磕頭,然後去東關的廟燒香磕頭,然後就可以按照各家去的人數領取收益——燒餅和餃子。每年清明節,每家每戶的男性市民都要去郭子儀招魂墓(現白家河小學)和五龍山風景名勝區艾國墓掃墓,也是按去的人數分。群眾稱郭子儀的亡靈巫師墓為國王墓。
在矮子村的南邊,沿著公路的入口,有壹塊唐代汾陽王故裏的石碑。原石碑是嘉靖元年,化州知府朱儒所立。紀念碑高1.5米,連底座2.3米,寬0.72米,厚0.2米。原碑由縣文物博物館收藏,縣政府按原貌刻碑,在原址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