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瓷是中國陶瓷藝術的傑出代表之壹,是宋代五大名窯之首。始於唐代,盛於北宋。由於頻繁的戰爭,鈞瓷技術終於在明初失傳並被燒毀。這種空白期持續了500多年,直到清末盧俊窯的興起。
1879年(清光緒五年),陶瓷藝術家、現代鈞瓷技術的奠基人盧振泰在神七創立盧鈞窯,窮盡壹生心血,終於成功恢復了傳統鈞瓷技術。他的兒子盧天福、盧天增、盧天恩發明了“盧俊”秘法,從元末到清朝燃燒了五百多年的中國從此斷絕。
鈞瓷名門望族魯燒鈞瓷,不僅在粗瓷窯中仿雨而造,而且在有風箱爐的小窯中還原高溫,故稱“爐鈞瓷”,又因出自魯藝人之手,故稱“魯鈞瓷”。其精制品五彩繽紛,金光閃閃,有的可與宋軍媲美,其作品如翻邊盤、釘罐、紫紅相間的天青釉等,精美絕倫,曾流入大英殉道博物館,誤為“宋軍”收藏。故有文獻記載:“蔚縣神後鎮藝人魯廣通、魯等兄弟,擅仿,珍珠刻花,故能以假亂真。”上海和開封的古玩店經常把盧俊誤認為是宋軍收購的。-鈞瓷簡史
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盧均瑤奉河南巡撫之命,焚燒慈禧太後的六十大壽禮物。1894年,鈞瓷爐、瓶、壺、瓶、洗、抱桃、佛手等36件鈞瓷生日禮物,仿國器“龔宇九鼎”進京。此後,鈞瓷再次入宮。
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期間,神後瓷窯商集資重建博陵翁廟(窯廟)和劇場。魯振泰長子天福燒了兩瓶鈞瓷獅寶,放在窯神殿和戲樓的主脊上,《重修殿和戲樓序》中有記載。碑文寫著:“盧天福贈壹瓶鈞瓷於正殿劇場”。
中華民國(1912-1949年)
1915年,中國北洋政府農商部選定沈國祿為公私合營公司燒制鈞瓷1200余件,並作為中國代表之壹參加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
據禹州縣誌記載,展出的鈞瓷制品有:大鼎、大爐、中爐、小鼎、大花瓶、八卦方瓶、花鼓式大瓶、花瓶、花尊、壹號大壺、大壺、中壺、二號中壺、八卦洗、蝙蝠頭香爐等。這些產品是由邢俊公司的盧天福、盧天恩、盧天增兄弟帶領的工匠燒制而成,數量多達數千件。
1914年6月初,鈞瓷被送往當時的省會開封進行試展,從15年6月至25年6月,歷時10天。其間,農商部派出企業邢端臺和技術人員郭驗貨,先後挑選出鈞瓷等350余種商品出國參賽。1914 12.6,參賽作品裝上美國船“蒙古利亞”號,駛向舊金山。
在博覽會上,人們期待已久的鈞瓷燒制工藝終於重現於世,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並獲得了河南省八大金獎之壹(獎牌因戰亂而丟失),國際鈞瓷熱再度興起。
1941年,國民黨十三軍官兵搶劫陸家,搶走其所有鈞瓷珍品,陸鈞窯破產。鈞瓷藝人飽受天災和反動勢力的壓迫,生活悲慘。中國鈞瓷行業再次停產。
1944年5月,日軍攻陷神七,盧均瑤第四代傳人盧水珍(瑞珍飾)刺殺偽市長,身披血衣奔赴國軍抗日前線抗擊日寇,解放戰爭時編入人民解放軍。1952年作為解放戰士退伍回到神七,再次操持鈞瓷舊業,直到192。
新中國集體化時期
新中國成立後,在周總理的親自關心和老藝術家、專家學者的努力下,生產又恢復了。特別是在1950-1970年代* * *初期和郭俊窯恢復開發生產的過程中,沈琦陸家聚家族參與其中,和他們的同事* * *壹起前來學習,完成周恩來總理交給的任務,當代中國鈞瓷工藝最終在沈琦陸家開創的“陸鈞瓷”的基礎上開花結果,並逐漸成為壹個完整的當代。
建國以來,當代中國鈞瓷藝術家基本都能從神七陸家創始藝術家身上找到學習的淵源。神七陸家的藝術家們和他們的同事們直接或間接地培養了壹個龐大的當代中國鈞瓷藝術家群體:陸、陸廣東、陸光華、陸廣通、陸廣學等鈞瓷大師與第三代陸家的藝術家們聚集了許多人才和大師,其中包括參加* * *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楊誌、中國陶瓷大師金、中國當代100位省級工藝美術和陶瓷大師,都是同壹位藝術家的直接或間接傳人。
當代市場化時期
1977之後,神七陸氏家族的後代也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走上了市場化的道路。但既然脫離了國有體制,如何將世代積累的秘方和燒制經驗轉化為面向世界的好作品,就成了壹個現實問題,盧均瑤這個品牌也逐漸走上了“以瓷養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