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漫長的歷史裏,產生了許多從生活實踐中總結的俗語。其中有壹句俗語叫:"亂世買黃金,盛世藏古董"。這是什麽意思呢?
我們先來看頭壹句"亂世買黃金"。
所謂"亂世",就是混亂不安定的時代。諸葛亮在《出師表》寫道:"茍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在亂世中能夠茍且保全性命,就已經很不錯了,怎麽敢奢求在諸侯裏面出名呢?
黃金是壹種貴重金屬,具有商品的屬性。但是,黃金又不同於壹般的商品,它還具有貨幣的屬性——而且是壹種廣受歡迎的貨幣。宋真宗趙恒勸人讀書時說:"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還有比黃金、糧食、美女更具誘惑力的東西嗎?
身處戰亂年代,各種貨幣都有大幅度貶值的可能性,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錢不值錢了。"只有黃金,幾乎不存在大幅度貶值的風險,與銅錢、銀子等相比,等價比最高。同時,黃金因為體積較小,又容易保管、攜帶,因此成為王公權貴、富商巨賈爭相購買、收藏的"避險工具",當作資產配置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代,黃金的總量不多,當王公權貴、富商巨賈都在盡量把手中的貨幣兌換成黃金,或者大量囤積黃金時,黃金的價格就會飛漲。這將會刺激更多人來購買和囤積黃金。這就是"亂世買黃金"。
我們繼續看第二句"盛世藏古董"。
亂世結束了,來到盛世。盛世時期,經濟社會趨於穩定,黃金的價格跟著變得穩定起來。既然黃金的價格變得穩定,那麽王公權貴、富商巨賈就不願意,也沒有必要再囤積大量的黃金,轉而投資其它有利可圖的物品,比如古董。
古董與黃金壹樣,也是壹種不可再生的稀缺性資源。只是,古董有貶值的風險、又容易破碎,不會被人們作為亂世時的收藏品。進入盛世時期,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逐漸有了收藏古董的能力,對古董的需求量隨之增加,古董就有了收藏和投資的價值。
在國外,古董文物收藏熱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四大拍賣行中,蘇富比、佳士得的發家和成名,基本上是在上世紀60、70年代。嘉德和保利以經營中國文物藝術品為主,它們的發家和成名則更晚,差不多是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事情了。
其實,中國人對古董的熱愛由來已久,因為中國是當之無愧的文物大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裏;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中國人對中華文化的濃厚興趣深入骨髓。只不過,在飯都吃不飽的年代,這種對文物的濃厚興趣只能藏在心底。
近些年來,壹部分中國人富裕了起來,腰包鼓了,擁有了雄厚的資金,開始收藏起古董來。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壹檔文物鑒寶類節目《鑒寶》,由知名文物收藏專家上電視節目對各類古董進行鑒定,評估價值,深受觀眾追捧,收視率非常高。
這就是"盛世藏古董"。
當然,人類早已告別金本位制,黃金不再作為流通貨幣。不過,今天的中國人,既要收藏古董,又要收藏黃金,都是取其投資的屬性,這是壹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