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舟競渡趣味盎然
“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流傳至今兩千多年,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仍在延續。和現在壹樣,在博物館的諸多文物中,都留下了古人過端午的記憶。
端午節鬧龍舟是壹種古老的民俗活動,是日,古人舉行龍舟競渡,並向水中投粽子。山東博物館藏清版年畫《端陽節鬧龍舟》就描繪了龍舟競渡的熱鬧場景。畫面上六個兒童乘著龍舟,敲鑼打鼓盡情歡樂,其中壹個單腳立在龍頭之上;幾位婦人在岸上觀看,充滿生活情趣。
除了賽龍舟,端午節吃的粽子也離不開船只。山東博物館的“秦漢——明清展廳”中擺放有壹艘明代漕船,這艘漕船1956年發現於梁山縣宋金河的支流中,是京杭大運河出土古船中年代和用途最明確、保存最完整的。
2、畫作之中寓意美好
在古代,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都會貼帶有美好寓意的年畫,祈求平安康健,無病無災。山東博物館藏清版年畫《張天師》就描繪了張天師手持利劍,驅毒禳災避鬼的場面。
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午瑞圖》也描繪了古人過端午節的盛景。這幅畫由清代宮廷畫家朗世寧創作,畫中青瓷瓶內插著蒲草葉、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盤裏盛有李子和櫻桃,幾個粽子散落壹旁。
根據清內務府造辦處的檔案記載,此圖應作於雍正十年(1732年),屬郎世寧在中國的早期作品。因而畫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此畫是為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而繪制,由此可見古代不僅民間有使用艾蒿、菖蒲的習俗,宮廷也有此風。
古時端午有驅邪防疫的習俗,雄黃具有抗菌、解毒、燥濕功效,喝雄黃酒自然也是端午習俗中必不可少的壹部分。孔子博物館館藏的清青釉酒令杯雕琢精細,釉質透明勻凈,棱角轉折分明,杯內中心塑壹老者,長髯垂胸,笑容可掬,神態自然,是端午飲酒的代表性器物。
3、掛艾熏香祈福圓滿
端午壹到,夏至亦已臨近。民諺有言,“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壹。艾草除了是端午節懸掛於門楣之上的裝飾品,自古還是人們用來熏香的天然香料之壹,並且在沈香等油脂類香料出現之前,壹度被人們廣泛使用,用以夏季驅蟲避害。
古代的熏香用具中,香爐造型多種多樣。山東博物館館藏的漢代博山爐就是其中的壹件精品。此外,孔子博物館館藏的明掐絲琺瑯纏枝寶相花雙蓋爐也是熏香的器具,其造型精巧,琺瑯顏色純正,色澤蘊亮,以藍琺瑯釉為地,掐絲工藝精湛。
農歷五月被認為是“毒月”“惡月”,因為天氣越來越熱,雨水逐漸增多,許多昆蟲都會出來活動,因此民間在端午節有“驅五毒”的習俗,在端午節前後要用各種方法預防五毒之害。
端午節佩戴香囊,不但有辟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用。在古代,人們也常常通過佩戴掛墜等裝飾品以求祈福圓滿。濟南市博物館館藏的清乾隆白玉鳴蟲葫蘆墜既有葫蘆的形態,又采用玉石為原料,蘊含著雙重美好寓意。
清乾隆白玉鳴蟲葫蘆墜長13.5厘米,寬9.34厘米,高6.22厘米。葫蘆上部還雕有兩只鳴蟲,似振翅鳴叫,活靈活現。
以上內容參考 人民資訊-穿越千年,看古人如何過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