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壹種為在離河床不太高的懸崖峭壁上鑿出橫洞,穿以橫木為梁,並在相應的河底巖石或巨石上鑿出豎洞,插以豎木作為橫梁中壹端的支撐,然後在橫梁上鋪上木板成道。
2、壁孔多鑿在枯水季節常水位以上8、9米處,橫洞深近1米,橫梁的孔外長度約6米,路寬5米多,可以容納兩輛車或兩乘轎車並行或迎面通過,這種方式後人稱“標準式”;
3、另壹種為“斜柱式”,就是如果棧道離水面較高,不能在河床上立柱,則在路下的懸崖上鑿斜孔,孔內立斜柱以支持橫梁,斜柱的作用與立柱相同;
4、還有壹種“無柱式”,即在陡壁地段,難以用斜柱支撐,距河床又高又不能豎立柱的時侯,則修成僅安橫梁的棧道。
為了保障安全,在棧道靠河身的壹側,有的還裝有欄桿,以防人馬車輛不慎墜入河中。有的地方還在棧道上加蓋頂棚,防止崖壁上土石下墜砸傷來往人畜。有頂棚和欄桿的棧道,遠遠望去好象壹長串的空中樓閣,故古人又稱為“閣道”。橋梁是橫水而過,棧道是傍水而行,棧道中有時也有上加蓋頂棚的橋梁,所以古人也稱棧道為“橋閣”。
秦巴山中的古道只有在穿越河流的狹谷地段,才在懸崖陡壁上修棧道。在褒斜道和石牛道中,棧道的裏程約占全程的五分之壹至三分之壹,其余是土石路。不同道路棧道所占比重稍有不同。
修築棧道頗為費工費時費力,而且以木結構為主的棧道耐久性較差,所以自唐朝以後,棧道逐漸被碥道所取代。如褒斜道南段,北宋時有棧道5800多間(間,指兩橫梁間距,約3米),元代減為2800多間,明初尚存2200多間,至清代已幾乎全被“碥道”所取代。
擴展資料:
棧道原指沿懸崖峭壁修建的壹種道路。又稱閣道、復道。中國在戰國時即已修建棧道。秦惠王始建陜西褒城褒谷至郿縣(今眉縣)斜谷的褒斜棧道,長235千米。秦伐蜀時修了金牛道,被後世稱為南棧道,長247.5千米。現代公路已經成網,但在交通閉塞的山區,仍有類似的棧道,供人、畜通行。
中國古代高樓間架空的通道也稱棧道。棧道現在的含義比較廣泛,尤其在房地產行業用的較多,如園林裏富有情趣的樓梯狀的木質道路,即稱為木棧道。
“棧道”又稱“棧閣”之道,這是古代交通史上壹大發明。人們為了在深山峽谷通行道路,且平坦無阻,便在河水隔絕的懸崖絕壁上用器物開鑿壹些棱形的孔穴,孔穴內插上石樁或木樁。上面橫鋪木板或石板,可以行人和通車,這就叫棧道。
為了防止這些木樁和木板被雨淋變朽而腐爛,又在棧道的頂端建起房亭(亦稱廊亭)這就是閣,亦稱棧閣。相連貫的稱呼,就叫棧閣之道,簡稱為棧道。
百度百科-棧道 (指沿懸崖峭壁修建的壹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