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兩黃金等於十兩銀子。我們可以按照現在人民幣的換算得知:在盛唐時期壹兩銀子等於人民2000-4000元,北宋中期600-1300元,明朝中期600-800元,清朝中晚期150-220元。
在古代,在今之紙幣、硬幣尚未正式使用之前,通用貨幣壹般有3種,最貴的是黃金――金元寶、金條、金錠,常見的是白銀――銀元寶、紋銀、銀元,以及廉價的銅錢――圓形方孔錢,俗謂“孔方兄”。
有人曾計算過,古代1兩黃金約等於10兩白銀,約等於1800元人民幣,即1兩白銀約等於180元人民幣。1枚銅錢即1文制錢約為0.15元人民幣,1貫銅錢有1000枚銅錢,約為150元人民幣。即1兩白銀約為1貫銅錢,即1000枚銅錢。
錢幣
錢幣,從古至今壹直是我們人類用來交換商品流通的工具。在很多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能看見劇中人物用的光滑閃亮的銀子,尤其是那種金光閃閃的黃金。
其實在古代,古人們當時用的金銀並不是劇中那樣,作為貨幣的壹種,黃金白銀都很實在,都只在乎其重量,不註重外觀,就只有官家的金銀才會比較看重賣相。
各個朝代的銀兩貨幣價值都有所不同,按照現在壹般推算,貨幣價值都是采取壹般等價物的交換方法來計算的,也就是中國古往今來千年不變的民生商品:大米。
據史記記載,在明朝的萬歷年間壹兩銀子可以買到兩石大米,當時的壹石大約等於94.4公斤,也就是說壹兩銀子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按照現在我國的大米物價來算,壹斤米大概1.75元左右,這樣就可以算出當時明朝的壹兩銀子=人民幣660.8元。
與明朝相比,唐朝的壹兩銀子價值就比其高出太多了。唐玄宗李世民貞觀年間,物質文明基礎極其豐富,壹鬥米只賣5文錢,按照壹兩銀子的價格換算就是1000文銅錢,就能買200鬥米,10鬥為壹石,也就是20石。
唐朝的壹石米大約是59公斤,按照我們今日米加來算,1.75元壹斤,壹兩銀子就等於人民幣4130元。到了唐玄宗開元年間由於貨幣膨脹,米價升到了10文壹鬥,也就是當時壹兩銀子已經降到等於人民2065元。
到了宋朝,當時的錢幣制度較為混亂,宋朝是以錢為流通貨幣的,由於宋朝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迅猛,工商業較為發達,因此對貨幣的需求量極為龐大,而且對於銀子的產量都沒有向現代這樣得到宏觀調控的管理,對宋朝的貨幣市場造成極大的混亂。
根據《宋史 食貨誌》提到“熙、豐以前,米石不過六七百”和《宋史 職官誌》“每鬥折錢三十文”的記載,假如按照2000個銅錢折算成壹兩銀子計算,那麽壹石米價就是300—600文錢。壹兩銀子基本上可以買到4到8石大米,按宋石66公斤計算,壹兩銀子等於現在人民幣924到1848元不等。
在清朝中晚期間,由於國外的大量錢幣流入中國,導致當時銀兩的貨幣價值就下降到了不到明朝時期的三分之壹,也就是壹兩銀子等於200元人民幣左右。
當根據史記上記載,在鴉片戰爭爆發之前,每年的世界銀產量有百分之七十多都都被用來購買中國生產的瓷器絲綢、茶葉等產品。當時市面上流通的貨幣除了中國的銀兩,還有來自許多西方國家的銀幣,簡稱“銀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