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大部分文言書籍都沒有使用標點符號。沒有標點符號不代表不需要斷句。這句話是讓讀者自己去做的。所以古人非常重視斷句訓練。
《禮記》記載:“辨經壹年”,解讀是學生要考核自己壹年的辨經能力。所謂“離經”,是指孤立經文句子,即斷句;所謂“辨錄”,是指區分句子的內容。
其實脫離經典和鑒定記錄是壹件事的兩面。文言文標點的過程就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過程。標點錯誤反映出對原文的理解肯定有錯誤。只有反復研究原文,理解其含義,才能正確標點斷句。
古人把讀文章的斷句功夫叫做“句讀”。私立學校的老師教學生時,會用紅墨水斷句。學生水平提高後,可以通讀文章,不讀句子。
句子閱讀的基本原則是“語言絕對是句子,語言就是閱讀。”釋義:聲調結束的地方是“句”,用圓圈標出;壹個未完成的句子被稱為“閱讀”,並用圓點標記。古人常用“卓越”壹詞來贊美壹個歷史人物的成就。
我國也有壹些古籍。抄寫或印刷時,句子都有標記,這就是中國古代有標點符號的原因。但是這樣的標點符號很不規範,隨意,很少用。
擴展數據:
標點符號的流行只是最近兩三百年的事情。標點符號實際上是壹種商業活動的結果。五六百年前,歐洲出現了古騰堡印刷術,書籍出現並成為最古老的工業品,進入市場,成為商品。
為了成本,印刷商,也就是書商,想大量印刷來攤薄成本,於是發明了標點符號,讓書讀起來更方便快捷。這還不夠。需要分段。
古書沒有章節。今天我們讀《論語》,並沒有壹篇文章和另壹篇文章的關系。體積只是壹個物質單位,竹簡不夠。我們換壹卷繼續寫吧。中國的古籍如此,印度、阿拉伯、歐洲的書籍也是如此。印刷術問世後,出版商開始為書籍劃分段落長度。
我國現在普遍使用的標點符號,是在中國古代的“句讀”、“圈點”等標點符號和符號的基礎上,再引入壹些西方國家的標點符號,經過壹百多年的使用,加以改造和融合。
1840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讓中國人大開眼界。“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即學習外國技術以應對外國侵略。要學習,首先要懂。西方標點符號就是在這個時候傳入中國的。
晚清外交官張得壹是中國引進西方標點符號的第壹人。張得壹隨溥使團去了歐美。1868-1869年,他寫了《奇觀再敘》(現名《歐美遊記》),記述了他在美、英、法三國的社會文化經歷。其中有壹篇關於西方標點符號的記敘文,是我們見過的最早介紹西方標點符號的文字。
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嚴復是中國第壹個用新標點符號著書的人。嚴復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也知道中西文化的壹些差異。1904年,他在《英語漢語》壹書中首次使用了壹些新的標點符號,這對中國語言文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社會上大張旗鼓地提倡使用標點符號的呼聲,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密切相關。在新文化運動中,《新青年》倡導了以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為主要內容的文字革新運動。許多文章和信件都提到了標點的使用,討論了新標點的使用,對社會尤其是知識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人民網-天津頻道> & gt標點符號是五六百年前才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