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踏歌》
踏歌,漢民族傳統舞蹈。這壹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間,遠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就已興起,到了唐代更是風靡盛行。所謂“豐年人樂業,隴上踏歌行”,它的母題是民間的“達歡”意識,而古典舞《踏歌》雖準確無誤地承襲了“民間”的風情,但其偏守仍為“古典”之氣韻,那樣壹群“口動櫻桃破,鬟低翡翠垂”的女子又如何於“隴上樂業”呢。《踏歌》旨在向觀眾勾描壹幅古代儷人攜手遊春的踏青圖,以久違的美景佳人意象體恤紛紛擾擾的現代眾生。
2、《謝公屐》
謝公屐(南朝)男子群舞。這個節目是女踏歌的姊妹篇,也可稱之為男踏歌。當前男性舞蹈日漸武術化,風格取向較為單壹,這個節目則著眼於表現“禮儀之邦”男性的溫文瀟灑和典雅氣度。壹變男性舞蹈模式化的形象和風格。
3、《桃夭》
充滿待嫁少女夢幻氣息的漢唐古典舞《桃夭》,出自《詩經。周南。桃夭》,整個舞蹈洋溢著青春的氣息,舞者妙曼的身姿為觀眾塑造了如同小桃樹壹般的少女形象。少女們輕盈跳躍著,如同桃之精靈壹般,整個舞蹈充斥著壹種喜氣洋洋,讓人快樂的氣氛。
取自《詩經》的舞曲《桃夭》中待嫁少女艷若桃李的面容讓觀眾仿佛置身於四月盛開的桃林之中,妙齡少女們嬉戲玩鬧著,少女的清脆笑聲伴著桃花的香味撲面而來,充滿著生機活力的舞姿如同枝頭桃花般在這美麗的世界怒放。
4、《挽扇仕女》
《挽扇仕女》塑造了清代仕女大家閨秀的形象,含有中國近古女性舞蹈的壹些特色,主要表現在行走的步態、動作的圓潤含蓄和文化心態的平和穩靜。中國的女性習俗,上古、中古至近古有很大差異,特別是從明清以來至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前的數百年間女性的纏足時代對中國女性舞蹈有著深遠的影響。這個舞蹈如實地反映了這壹歷史特征。
在這個舞蹈中我們可以想象清代大家閨秀走路的樣子:步履輕盈、含蓄內斂、平和穩靜。舞中十幾位“仕女”款步而出,霎時給人壹種高貴優雅的感覺。不壹會兒樂調忽轉,仕女們壹改矜持的形象,歡快活潑,天真爛漫。舞臺上裙紗飄揚,令人賞心悅目。
5、《搶鼓》
《搶鼓》的靈感來自於山東沂南漢墓畫像石,該畫描繪了墓主人生前的娛樂活動,在排簫、鼓瑟和打擊樂的伴奏下,藝人跳起踏盤舞……,這壹舞蹈還有1956年彭縣太平鄉出土的漢代盤舞畫像磚為證:舞者身前置六盤,盤各雙置,中間置兩鼓,恰如張衡《觀舞賦》中“盤鼓煥而駢列”之語,壹女子揮舞著長巾雙足各立壹鼓上,騰挪跳躍,其舞姿“翩若驚鴻,矯若遊龍”,盤舞為東漢後期至魏晉時期在宴享中最普遍的歌舞,其調屬雜舞曲中的相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