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貨幣制形十分復雜,僅用作貨幣的材質就不下幾十種,諸如銅、鉛、鐵、銀、玉、龜、貝、牲畜、皮革、谷帛、紙張等。但沿襲幾千年的基本形態是方孔圓形銅錢,其標準式樣是西漢元狩五銖、上林三官錢及唐初開元通寶,輕重適中,重約4克,肉好皆有周郭。此外也有圓形圓孔、圓形無孔、鏟形、刀形、長方形(錢牌)、不規則橢圓形等形狀。
同壹種錢形,又有大小、輕重、成分、質料、版別、錢面文字、錢背符號、有郭或無郭、重輪、重好、四出、決文、傳形等區別,有合背、合面、剪邊、磨邊、幺延環、對讀、旋讀、復文等不同情況。按錢幣性質分,又有記重錢、記值錢、年號錢、國號錢、記號錢、紀年錢、鎮庫錢、紀數錢、厭勝錢、廟宇錢、撒帳錢、羅漢錢、對錢、母錢、祖錢、開爐錢、樣錢等,這些情況又有兩種以上並存現象,名目繁多,不勝枚舉。至於錢幣鑒定和文物考古方面所定的專門分類,那就更多了。
唐朝以前,從春秋戰國至秦漢,錢文的讀法基本依漢字書寫習慣,由右向左讀,如“半兩”、“五銖”等,也有壹些特殊的讀法,比如從左至右、傳形,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讀。在這種情況下雙字錢文壹般不容易誤讀。最容易讀錯的是多字錢文圜錢,大多依圓隨形,按順時針方向旋讀。如“漆垣壹毫斤”、“珠重壹兩·十二”等。
唐以後各朝多以“通寶”、“元寶”作寶文,順讀、旋讀並行,形成壹定的結構,明以後建立了專以“通寶”為寶文、順讀的固定結構,其間的演化過程容易造成誤讀,如受唐“乾元重寶”的影響而將宋的“乾道元寶”誤讀為“乾元道寶”等等。只要掌握了各代錢文規律,即可避免這種錯誤。
順讀:按上下有左、先縱後橫的順序讀,始見於新莽的“六泉”,至元明清占絕對優勢,遂成定型,如“小泉值壹”、“鹹豐通寶”等比比皆是。
旋讀:按上右下左順時針方向旋讀,宋錢中較多,元以後絕跡。如“大泉當千”、“大夏真興”、“天福元寶”、 “淳化元寶”等。
先縱後左橫讀:按上下左右順序讀,極為少見,有“乾亨重寶”,且 “重寶”兩字為篆形,是漢以後所僅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