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特烈二世(德語:Friedrich II,1712,65438+10月24日-1786,8月17)也被譯為弗裏德裏希二世。
後人尊稱他為腓特烈大帝,普魯士霍亨索倫王朝第三任國王(31年5月至1786年8月在位),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作曲家。
腓特烈二世出生於普魯士首都柏林。十幾歲時,他擅長樂器。他於1740年即位。西裏西亞戰爭兩次發動,七年戰爭在1756年發動。1772年,波蘭在波蘭內部危機中第壹次與俄羅斯帝國和奧地利大公國瓜分,獲得西普魯士。
1785年,由15個德意誌國家組成的諸侯聯盟形成。1786死於波茨坦。他被公認為歐洲歷史上最傑出的軍事指揮官之壹。
腓特烈二世是歐洲開明專制和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壹。在他統治期間,文化和藝術得到贊助和支持。
他在政治、經濟、哲學、法律、音樂等諸多領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發展軍事力量,大規模擴張領土,使普魯士國力迅速上升,取得了歐洲大國的地位。
擴展數據:
腓特烈大帝的生活事件:
1,七年戰爭
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到1763年,主要沖突集中在1756-1763年。當時歐洲各大國都參戰了,其影響範圍覆蓋了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和菲律賓。
這場戰爭是由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引起的。英國在貿易和殖民地方面與法國和西班牙競爭。與此同時,崛起的大國普魯士和奧地利正在神聖羅馬帝國體系內外爭奪霸權。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後不久,歐洲列強之間發生了壹場“夥伴互換”,被稱為“外交革命”。普魯士與英國建立了聯盟,而法國和奧地利這兩個傳統對手締結了聯盟。
未來,盎格魯-普魯士聯盟將包括德國小州(尤其是漢諾威)和葡萄牙,而法奧聯盟將包括瑞典、薩克森以及後來的西班牙。
俄羅斯最初與奧地利結盟。然而,沙皇彼得三世在1762年登基後,改變了立場,與瑞典壹起與普魯士單獨締約。
1763年法國、西班牙、英國簽訂的《巴黎條約》和薩克森、奧地利、普魯士* *簽訂的《胡貝爾堡條約》都標誌著戰爭的結束。
這場戰爭在歐洲以攻城戰、縱火焚燒城鎮、造成重大損失的野戰而聞名。戰爭造成約90萬至1.40萬人死亡。
2.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
1777年,統治巴伐利亞的維特斯巴赫王朝滅亡,應該是由普法爾茨-蘇爾特·巴赫的近親卡爾·西奧多繼任。
西奧多對巴伐利亞的繼承興趣不大,出謀劃策,希望把巴伐利亞割讓給奧地利,奧地利把奧地利的荷蘭給他作為補償。
年輕的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也希望在慈禧太後瑪利亞·特蕾西婭的同意下得到下巴伐利亞。普魯士深怕奧地利取得巴伐利亞後在德國重新稱霸,於是與薩克森強烈反對,並於1778向奧地利宣戰,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爆發。
在這場戰爭中,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率領軍隊從西裏西亞進攻波希米亞。與此同時,腓特烈的弟弟亨利親王指揮普魯士和薩克森從薩克森出發,自西向東進攻波希米亞。
奧地利軍隊的總司令弗朗茨·莫裏茨·馮·萊西元帥命令易貝軍隊阻止腓特烈。恩斯特·吉迪恩·馮·勞東元帥命令第二集團軍去阻擋亨利親王的西面。
雙方都有反對戰爭的力量。普魯士的壹方是亨利親王,奧地利的壹方是慈禧太後。冬天,亨利親王辭職,由下壹代布倫斯威克公爵卡爾·威廉·斐迪南接任。
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中沒有重大戰役。雙方甘心對峙,忙著在波希米亞收割土豆。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在警戒線戰略時代頗具代表性。
當時戰略行動的目標不是消滅敵軍,而是占領他們的領土、補給基地和要塞。雖然從宣戰之日到簽訂和約已經過去了10個月,但在此期間並沒有發生戰鬥。雙方都避免采取堅決的行動。
而是只進行復雜的動員,試圖通過部隊機動切斷敵人與其補給基地的聯系,從而迫使敵人撤退。最後奧地利軍隊做到了這壹點。
他們把弗裏德裏希二世的軍隊壹步步趕出了自己的地盤,還占領了巴伐利亞的幾個地區,贏得了戰爭。
百度百科-腓特烈二世
百度百科-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
百度百科-七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