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聲和生命哪個更善良?生命和利潤哪個更有價值?得與失哪個危害更大?太愛名利,必然付出更多;
如果妳積累了太多的財富,妳肯定會遭受更大的損失。所以,懂得知足,就不會受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持長久的和平。
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四章,講的是人的尊嚴。把名氣和商品,和人自身的價值做比較,也是需要人自重自愛的。
老子倡導這樣壹種人生觀,認為人要珍視自己的生命,適當對待名利,知足常樂,以免遭遇危險;另壹方面,拼命名利,爭名逐利,必然落得身敗名裂的可悲下場。
擴展數據:
《道德經》又名《道德真經》、《老子五千字》、《老子五千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之前的著作,為當時諸子所推崇。這個傳說是春秋時期老子(李二)寫的,是道家哲學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為兩部分。原文第壹部分是道德經,第二部分是道德經,沒有章節。後來改成前面37章的《道德經》,後面38章的《道德經》,分成81章。
正文以哲學意義上的“德”為綱,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但多以政治為主。就是所謂的“內聖外王”之學,含義深刻,包容廣泛。
被後人尊為治國理政、持家有序、修身養性、學習的寶庫。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和宗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據元代不完全統計,自先秦以來,至元代,研究註舊的著作有3000余種,其中代表作品不下1000種,足見《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與孔子畢生致力於復興《周》禮相比,老子試圖建立壹種囊括宇宙萬物的學說。在某種程度上,孔子研究的是人際關系和社會領域的知識,而老子希望分析宇宙的奧秘,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壹。
老子認為,萬事萬物都遵循這個規律(道):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壹的、靜止的,而是相對復雜的、變化的。事物本身就是陰陽的統壹。
對立的事物會相互轉化,這就是陰陽轉化。於是整個宇宙呈現出陰陽互補的動態變化。如果這個世界上有什麽是永恒的,那就是變化本身。
老子《道德經》中的道指的就是這種千變萬化的普遍壹般規律,而德性類似於哲學中的方法論,指的是我們人類在這種壹般規律下的應對方法。
如果說老子的道是陰陽互補的變化,那麽老子的德可以簡化為四個字:無為而治。
首先要明確無為而治的核心在於治理。老子的無為不是為了什麽都不做,而是為了有所為。因為按照前面說的“道”,“無為”就會轉化為“有為”。
這對今天的國家治理、企業管理、教育理念、個人人生規劃都有借鑒意義。
百度百科-道德經,誰離妳近?身體和貨物哪個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