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周邦彥《汴都賦》
晴嵐低楚甸,暖回雁翼,陣勢起平沙。驟驚春在眼,借問何時,委曲到山家。塗香暈色,盛粉飾、爭做妍華。千萬絲、陌頭楊柳,漸漸可藏鴉。
堪嗟。清江東註,畫舸西流,指長安日下。愁宴闌、風翻旗尾,潮濺烏紗。今宵正對初弦月,傍水驛、深艤蒹葭。沈恨處,時時自剔燈花。
白話釋義:
晴日山中的薄霧低低地鋪滿南方的曠野,春的氣息最早從雁鴻翅下透露,它們結成陣勢從沙灘上騰空而去。驟然驚知春天已經來到眼前,詢問什麽時候,能逐漸地進入深山?鮮花碧草,舒卷開合,天公以最大的粉飾力裝點著爭艷鬥華的春天。那千絲萬縷的田頭道旁的楊柳,嫩條漸抽漸長便可藏遮棲鴉。
可嘆!沿著東流註入長江的清江水西去,裝飾華美的遊船向著京城──汴京進發。是酒宴已殘,興盡人散?還是愁那江風陣陣總是無休止地拍打翻卷著船頭的旗尾,夕潮也洶湧而起濺濕了頭上的烏紗?夜晚懸在江空上壹彎弦月,乘坐的般只也慢慢巾近港灣驛站、泊入蘆葦深處。沈怨無法排遣,面對著閃爍的銀燈,壹次次地把燈花剔下。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周邦彥在宋神宗時代入學,他寫了《汴都賦》贊美歌頌新法,得到神宗的欣賞,被選拔做太學正。神宗死後,宣仁太後執政,任用舊黨的人。後來宣仁太後死了,哲宗自己執政。周邦彥就又被召回汴京,而且,哲宗還叫周邦彥重獻《汴都賦》。
元豐初,周邦彥到汴京。元豐六年(1084年)獻《汴都賦》,長七千字,宋神宗(趙頊)見而異之,召他到政事堂,命李清臣在邇英閣朗誦。
賦中多古文奇字,李清臣多不識得,只好讀其偏旁。這是壹篇摹仿漢代《兩都賦》、《二京賦》的大賦,其規模也像漢賦。
賦中用假設的人物“發微子”和“衍流先生”的對話來逐步開展對於汴都描寫與頌揚,其間也表示贊許王安石的新政,因而大獲賞識(這和他後來的宦途坎坷很有關系,他與屬於舊黨的蘇門詞人不同,在政治上傾向於變法的新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