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和氏璧已經失傳,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樣,到底是什麽材質的玉,今人已經無法得知,只能通過有限的文字記載中的描述加以想象。和氏璧是什麽玉”的說法出現了很多種:
說法壹:和氏璧是獨山玉。和氏璧產於湖北襄陽,而河南南陽獨山玉的產地與卞和所在的湖北襄陽最近,所以獨山玉的可能性較大。然而獨山玉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被開采利用,至卞和所處的春秋時期已普遍流傳,楚國的玉石鑒定高手們沒理由不識獨山玉。
說法二:和氏璧是和田玉。璞就是藏有玉的石頭,外面是石頭,美玉藏中間,璞玉在和田玉中有多種,有的外皮很厚,是糖色和石頭,稱石包玉。
這種“石包玉”就是美玉被包在石頭中,正符合和氏璧“玉璞”的特點。加之藺相如提到和氏璧“有瑕”,這瑕就專指玉。那個時代的玉德說多次提到和田玉的“瑕”問題。因此,和氏璧有可能是和田玉。
說法三:和氏璧是拉長石。現大多數學者認為和氏璧為拉長石的可能性最大,原因是根據唐末道士杜光庭的記述“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符合拉長石的變色光學效應,且杜光庭曾隨唐僖宗入蜀避亂,親眼見過傳國玉璽,其描述應該可信。但拉長石和玉石肉眼看有明顯的區別,而且傳說中的和氏璧是玉璞狀,有較厚的皮殼,拉長石卻未曾見到似有皮殼的形態出現過。
說法四:和氏璧是綠松石。元代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稱:“傳國玉璽色彩青綠而玄,光彩照人。”
中國著名地質學家章鴻釗,根據杜光庭杜光庭的《錄異記》和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對和氏璧顏色現象的描述,認為產自湖北荊州地界的“和氏璧”,可以解釋為綠松石巖,俗名“襄陽甸子”。因為綠松石是湖北特產的玉石,正在古代所謂荊州地界之內,而且,綠松石通常有壹層外皮。
擴展資料
和氏璧
和氏璧剛開挖出來時的名稱叫“瑋”,此後將沒有經過加工的美玉的原石稱作“瑋”。
由於和氏璧已經失傳,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樣,今人已經無法得知,只能通過有限的文字記載(包括文學創作)中的描述加以想象。
但是,從秦始皇用和氏璧造禦璽的故事來看,和氏璧與出土的常規文物相比,至少在外形來看,應有明顯的不同。經初步推算,和氏璧的厚度至少為10厘米,其並非古人儒家學者佩戴的環形佩玉。
甚至,很可能和氏璧僅僅是壹個經過簡單粗加工的璞玉。同時,由於相傳和氏璧被秦始皇制作成了傳國禦璽。而隨著朝代的更叠,該禦璽又相傳在唐後失傳,和氏璧原有樣式究竟如何,基本上已經無法得知了。
百度百科:和氏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