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化前所未有的交流與融合,從流傳至今的唐詩中可見壹斑。很多時候,我們用這些唐詩來推斷和推測唐朝的社會面貌。除了受個人主觀因素影響較大的唐詩之外,還有壹種更為客觀的媒介讓我們了解唐朝,那就是唐朝的文物。這是壹種更科學更直觀的方式。
陜西何家村最耀眼的唐代遺產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有時候,有些手藝、技術、文化會被掩蓋在時代的洪流中,甚至有些會因為不能及時傳承而消失、崩塌。前者需要考古學家不斷探索和研究,才能“還原”當時的文化風貌,而後者無疑對重溫真實歷史、傳承優秀文明造成了極大的阻礙。
但不可否認的是,任何時代的人都沒有停止過對過去的追溯,因為歷史這面大鏡子在任何時候都很重要。
但是由於地殼變動等各種自然因素以及後期人為因素的影響,壹些文物的位置並不是那麽容易猜測的。這也導致了很多文物和珍寶突然有了重現的機會。
比如1970陜西何家村,壹個施工隊為了蓋新房地基,把它挖了出來,埋在地裏。當時是壹名工人在運土時發現了異常,發現了壹個形似水缸的大陶甕,為揭開唐朝歷史之謎創造了更大的機會。
得知消息後,考古學家和其他考古學家也趕到了現場。當時,工人們在附近發現了壹個陶罐和壹個銀罐子。也就是在何家村的土地上,挖出了兩個陶罐和壹個銀罐。
這三個容器裏裝滿了1000多件文物,包括各種金銀器皿、銀項圈、銀盤、銀餅、中外錢幣、寶玉擺件等等。這無疑是壹個非常重要的發現。
“到目前為止,唐代囤積的文物,在數量、種類、檔次上,沒有壹件能與何家村的遺產相比。幸福的生活、神奇的發明、精湛的藝術、嚴格的等級制度、文化融合等。遺產寶藏所展示的唐代五彩繽紛的世界仍然像壹個謎壹樣吸引著學術界去探索和解決它。”著名金銀研究專家、北京大學教授齊東方這樣評價“何家村遺產”。
12“幼龍”藏於唐代遺寶。
在1000多件出土文物中,12小金龍無疑是最引人註目的存在。龍壹直是中國文化的象征,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但歷代對龍的認識和想象,都有或大或小的差異。
《何家村遺》中發現的12條金龍,無疑讓世人對唐代這壹時期的龍有了更直觀的認識。與明清時期的“飛龍”不同,唐代對龍的想象更傾向於“猛獸”。
“何家村遺產”中的這些12金龍,都是行走式的,吻長頸細,前兩角彎曲,姿態和步態各不相同。而能夠擁有這些12金龍的酒窖主人身份,已經讓人好奇了。
它是用來做什麽的?事實上,這已經成為歷史上的壹個未解之謎。首先,何家村酒窖歸誰所有,這是個歷史謎。有人認為是楊貴妃,有人認為是張淮王子,還有人認為是唐朝的其他貴族。至於是誰,無從得知。
而這條12金龍,給何家村的傳承寶藏蒙上了壹層神秘的面紗。目前最權威的解釋說,這條12金龍其實是“法器”。唐代帝王以“葬”的形式祭祀山川,用“葬”祭祀山,用“沈”祭祀水,這種金龍用於拋龍的儀式中。
總結
唐朝作為壹個空前強大的朝代,幾千年來的傑出是其他朝代無法超越的。何家村發現的文物就是壹大佐證,如果保護好,也是歷史上的瑰寶。
考古的目的是解決歷史疑點,但由於技術和人們認知的不同,歷史珍寶在最初被發現時並不能得到妥善處理。何家村的寶藏已經藏了30年了。要不是文物復原難度大,現在早就有了,沒必要當“藏寶”。
參考資料:
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