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壺又名註子,是中唐以後才出現的,由前期的雞頭壺發展而來的。這種壺多為侈口,高頸,橢圓腹,淺圈足,長流圓嘴,與流相對稱的壹端還有泥條粘合的把手,壺身壹般刻有花紋或花卉動物圖案,有的還留有銘文,標明主人或燒造日期。至於茶杯、盞托、茶碾等物,在越窯中也常有發現,這類瓷器在釉色、溫度、形狀和彩飾上均較好地體現了當時越窯的制作工藝和燒造水準。
除越窯外唐代還有哪些窯口生產茶具?除越窯外,唐代生產茶具的窯口還有:邢窯,窯址在今河北內丘,以白瓷著名,其瓷器胎薄,玉璧底,色澤純潔,造型輕巧精美,有“圓如月,薄如紙,潔如玉”的美譽,陸羽誇其“類銀類雪”。嶽州窯,窯址分布在今湖南湘陰的窯頭山、白骨塔和窯滑裏壹帶,東晉時稱湘陰窯。產品釉色青黃,胎骨灰白。鼎州窯,窯址在今陜西銅川市黃堡鎮,是宋代名窯耀州窯的前身,以生產青瓷為主,兼燒黑釉瓷器。婺州窯,窯址在今浙江金華、蘭溪、義烏、東陽、永康、武義、江山壹帶。創燒於三國,初期產品胎釉結合技術較差,容易剝落,其產品和造型受越窯影響較大,只是胎色呈深灰或紫色,釉色青黃或泛紫,釉中有奶白色星點。壽州窯,窯址在今安徽淮南市的上窯鎮、徐家圩和李嘴子壹帶。主要產品有碗、盞、杯、註子等。胎體厚重,胎質粗松,釉色以黃為主,著名產品為“鱔魚黃”。洪州窯,窯址在今江西豐城曲江、石灘、郭橋、同田鄉壹帶。主要產品有碗、杯、盞托、碾輪等,尤以生產茶碾輪和盤心圈狀凸起的茶盞托著稱。釉色可分為青綠、黃褐和醬褐,其壓印、刻剔、鏤孔和堆貼等燒造技法很高。產品曾作貢品。
建盞產地在福建建安縣(今建陽縣)水吉鎮的後井、池中村壹帶,總面積達十二萬平方米,始燒於唐末五代。最初以支釘叠燒的方式燒造青黃釉瓷器,品種有碗、盞等。
自北宋建茶名聲大振,鬥茶之風興起以後,建窯開始創燒聞名中外的黑釉盞,同時兼燒青瓷和青白瓷器,其所生產的黑釉茶碗,又稱“建黑”、“黑建”或“烏泥釉”、“烏泥建”。後因日本派遣僧侶到浙江天目山“徑山寺”修行學道,歸國時帶回壹批建盞,因而日本人稱之為“天目碗”。建盞品種比較單壹,除各式盞外,只有極少數的高足杯和燈盞等器物。從器形上看,可分為敞口、斂口及盅式蓋三種;體形可分為大中小三類,從考古發掘和調查所得的標本來看,大致上以中型敞口、斂口及小型斂口盞最為常見。建盞瓷胎為烏泥色,釉面或呈條狀結晶,或呈鷓鴣斑狀。按其釉面斑點的特點分類,釉面上有兩個白毫般亮點者稱“兔毫盞”;釉面有大小斑點相串,陽光下呈彩斑者稱“
變盞”;釉面隱有銀色小圓點,如水面油滴者稱為“油滴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