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記載,唐玄宗每年八月初五萬壽節進行舞馬慶祝表演,100匹舞馬隨樂曲翩翩起舞、昂首奮蹄,舞馬還會銜酒杯跟玄宗祝壽。1970年秋,考古專家在陜西何家村唐代窯藏,發現壹件絕無僅有,且被我國政府禁止出境展示的國寶級文物“鎏金舞馬銜杯銀壺”。
此壺制作工藝獨特,其造型模仿北方遊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壺制成,契丹民族就常帶這種形狀皮囊,用以盛水或盛酒。
中原工匠將兩種文物融合在壹起,由此創造出了獨特的華美之制,同時也極具異域風情,還有器物中明顯的馬的形象就源遠流長。
此壺中的駿馬是壹副恭敬坐姿,讓人印象深刻。
鎏金舞馬銜杯銀壺通體拋光處理,壺蓋、舞馬、弓形的提梁和同心結處都是鎏金制作,顯得雍容華貴、流光溢彩。
制作細節也是精美之至,壺蓋帽很獨特,是覆式蓮瓣,壺蓋頂中心還有壹個銀環,環內與提梁相連處還有14厘米銀鏈,壺肩上焊著壹端弓劍形狀的提梁,提梁上還有3朵花瓣。壺身兩側是兩匹被模壓出來的、相互對應、銜杯匐拜的“舞馬”。
如此壹件國寶級文物,是唐代中原文物與北方契丹文化融合的見證,此文物被收藏於陜西歷史博物館中的“大唐遺寶”展廳。
壹起來欣賞下這款國寶級文物~~
鎏金舞馬銜杯銀壺,高為18.5厘米,馬脖上系著飄帶,昂首揚尾,貌似在跳舞,整體形制優美,圖案構造獨特。底部圈足內有壹行墨書寫重為“十三兩半”。
唐代金銀器制作,已達到了巔峰,工匠們對捶揲技法已掌握得十分純熟,因此此壺上的駿馬細節才能表現得如此清晰。甚至馬的口鼻、眼輪及軀幹肌肉線條都清晰可見。如此精致的線條,自然使得馬匹活靈活現,極具美感。
專家說,據史料記載,舞馬自漢武帝時期由西域引進,由當時被稱作“天馬”的大宛汗血寶馬訓練而成,西漢時,汗血寶馬代表的就是國威、軍威之魂。
但是,到了盛唐卻變成了舞馬,有學者認為這是喑喻大唐由盛轉衰。
唐代時,馬匹的功能大多用於交通、運輸、戰爭等,也用於宮廷社交娛樂,最特別的就是玄宗時期的舞馬。據《明皇雜錄》記載,唐玄宗時期,宮中養了數百匹舞馬,玄宗經常觀看舞馬表演並親自訓練。
據說,每年八月初五萬壽節,玄宗都要在興慶宮舉行重大慶祝活動,每年必以舞馬助興。玄宗曾命人訓100匹舞馬,稱為“四百蹄”。
還將舞馬進行各種裝飾比如用繡花綢緞、金銀珠玉裝飾它們,然後舞馬隨著節拍翩翩起舞,奮首鼓尾,壹曲結束,舞馬還會銜起酒杯到玄宗面前祝壽。
此鎏金舞馬銜杯銀壺,有可能正是玄宗萬壽節時領頭舞馬祝壽場景的真實再現。不過,據說在安史之亂後,玄宗逃蜀地,這些宮中所養的舞馬便流落民間。
據說,安祿山有幸看到舞馬表演,十分喜愛,就將幾匹舞馬帶到範陽,後來這些舞馬被叛將承肆所得,將之與戰馬壹起養在馬廄裏。壹天軍中宴飲,舞馬隨著音樂習慣性跳起了舞,竟被士兵以為是妖馬而打死。
如今看到鎏金舞馬銜杯銀壺,也讓人們想起了那段讓人深思的歷史,也是可嗟可嘆呀。
還有銀壺體現的文化,說明當時文化的包容性,再現了唐王朝與北部契丹民族的文化交流,側面印證了舞馬銜杯傳說存在的真實性。
大家怎麽認為呢~~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則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