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日報商縣委報。2月3日1956創刊,取名丹江日報,3月8日出版,8版。5月1956交由尚賢郵局配送。1958年6月改為三日刊(每周三、六、九出版),八版兩版。社會地址由市區南街160號遷至傑西街154號。為貫徹省委、省民委“文化教育工作十二項奮鬥目標”精神,實現“大躍進”,9月1958,1日,本刊由三日刊改為壹刊(共八版),命名為丹江日報。2月4日,1961被責令停止出版,與商洛日報社合並。歷時5年,出版907期。月發行量5984。
頭版通常是國際時事和省、地、縣新聞、社論、專論、綜合新聞等。第二版是農村工作、工業交流、文化科學知識、黨內生活和文藝副刊。欄目有時事演講、政治理論學習講座、農技指導站、新農民、新工具、紅榜、廣播會、新事物、山歌等。
1993,丹江日報復刊,更名為商州日報。
商洛日報是商洛地委機關報。創刊於3月2日,1959,原為日報,後改為周二刊。1959 10交由尚賢郵局發放。1963年月發行量4000,1965年增加到7000。1967年更名為紅色電報,月發行量2000份。1971 5月收盤。6月,1988,商洛報周三復刊。商州區的人每年十二月和每個月都有節日。辛亥革命後,公歷盛行,元旦、婦女節、勞動節、兒童節、國慶節都沿用公歷。春節、清明節、端陽節、中秋節還是來自農歷,只是習俗和其他地方不同。
春節
正月初壹到初五是春節,俗稱過年,是商州區最重要的節日。從去年臘月初開始,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準備食物和蔬菜,添碗買蠟,縫制新衣服。俗話說“過了五豆,就糊塗了”“過了臘八,看到什麽就買什麽”。臘月三十(農歷二月二十九),家家貼對聯,掛紅燈,放鞭炮,全家老少圍坐壹桌,吃團圓飯,稱為“整年”。正月初壹起床,放鞭炮,祭天祭祖。老老少少都穿著新衣服,給長輩磕頭拜年,還給他們壓歲錢。早餐吃餃子。餃子餡裏有壹枚硬幣,吃的人在那些年裏都很有錢。從初二開始,人們先去親戚家拜年,然後是叔叔家、阿姨家和家人朋友家。禮物多為點心、饅頭、掛面、酒,俗稱“四色禮”。俗話說“初壹不出門,初二拜老公,初三初四拜訪老鄰居。”大年初壹,德高望重的人(也就是族長)拿著族譜,帶領所有的人輪流在某家吃晚飯,講家史,傳禮儀。第五天稱為“破日”,意為“破土”。我們也放鞭炮,吃餃子,表示過年結束了,各做各的事。這壹天,把春節掃的垃圾倒在十字路口,焚香,意思是送五“窮”,即韓愈《送窮》中提到的智慧、學識、文字、生活、友情等方面的窮。山陽縣嶺北自初六起,長輩到晚輩家串門壹天,稱為“送禮”(有小孩子打燈籠作為回報)。
人日
第壹個月的第七天被稱為“人日”。晉代董洵說“正月初壹,有雞、狗、豬、羊、牛、馬、人、谷、豆、麥。”。每天全家人聚在壹起,好好吃壹頓,晚上點屋檐燈。以後人們開始裝扮成社火、花鼓、獅子、竹馬、龍燈,逐村逐戶,壹直玩到二月二,現在壹直玩到正月十五。
元宵節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宵節。以前是14號開始,16號結束,11號才結束。午餐很豐盛,晚上壹定要吃元宵。家家戶戶點紅蠟、掛紅燈,村燈、獅子、竹馬、旱船會通宵競賽。這壹天,出嫁的姑娘會被接回娘家團聚,稱為“躲光”。
中和節
二月初二是中和節,也叫“龍擡頭”。民國以前晚上打龍燈,現在晚上炒玉米花,叫“抑蚤”。白天用草木灰鋪在屋內四周,院內繪有人物、農具等造型,表示人丁興旺,房屋平安,莊稼豐收,害蟲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