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建於康熙、雍正末年,至雍正末,景觀群已遍布全園三千畝。乾隆年間,公園有過多次增建和整修。公園的主要景觀群有著名的“圓明園四十景”(即光明磊落、勤儉賢德、九洲青巖、魯玉娥開雲、自然畫卷、碧通書院、慈雲普湖、上下天光、興化管春、率真坦蕩、如古漢金、長春仙關、萬方安和、武陵)。
圓明園
春色,高山流水,月上壹片雲霧般的地方,宏慈雍酒,方慧書院,日天林子,蓮波靜謐,倒水留蘭香,水木明色,蓮溪音樂廳,多作物如雲,魚躍放風箏,北苑山莊,西峰秀色,思藝書屋,枋湖景區,浴場。當時主要園林建築掛匾約600處,為古今中外皇家園林之最。
萬春園
原來是易雲祥太子賜的府邸,建於康熙末年,後贈給大學者傅恒。乾隆三十五年(1770),正式納入皇家園林,命名為蘄春園。當時的範圍還不包括它的西北。嘉慶四年、十六年,園西相繼賦有兩園,壹園是西雙村,成了太子,壹園是莊敬、碩公主韓暉園。經過大規模的修繕、重建和增建,園林開始有了千畝的規模,成為清帝園林的主要園林之壹。此時,圓明三園正處於鼎盛時期。嘉慶先有《春園三十景》詩,後有二十余景相繼創作。當時著名的景觀群有富春堂、青霞齋、寒秋觀、勝東石、四壹書屋、春澤齋、楓林周、偉澡堂、中和堂、碧香、赤庫裏寧、西玉山樓、煙雨樓、韓暉樓、程心堂、偉澡堂。有100多座帶有匾額的園林建築。蘄春園宮門建於嘉慶十四年(
圓明園
1809),因其比圓明園大宮門和長春園二宮門晚建半個多世紀,又稱“新宮門”,壹直沿用至今。自道光初年起,花園東路的富春堂壹帶被改建為供養皇太後的場所。但元熙路的風景壹直是道光、鹹豐皇帝的園居。1860公園被毀後,同治年間試圖重建時改名為萬春園。
這座涉外建築景區,長春園* * *占地壹幹畝。大約有200座園林建築懸掛著匾額。
西洋樓
為了追求各種樂趣,清帝還在長春園北界引進了壹座歐式園林建築,俗稱“西樓”,由和奇、行橋、花陣、鳥籠、方貌、海晏堂、袁穎觀、大水發、水景、行山、行墻等十余座建築和園林組成。規劃始於乾隆十二年(1747),24年(1759)基本完成。它由西方傳教士郎世寧、米歇爾·伯努瓦和王誌成設計,由中國工匠建造。建築形式為歐洲文藝復興後期的巴洛克風格,園林形式為雷諾特風格。然而,許多來自中國的傳統技術也被吸收到園藝和建築裝飾中。建築材料多為漢白玉,石面精雕細刻,屋頂貼琉璃瓦。西樓主體其實是壹個人工噴泉,叫做“水法”。其特點是數量多,聲勢大,點子奇。主要形成河七曲、海晏堂、大水法三大噴泉群。
整個夕陽樓景區面積不超過圓明三園總面積的五十分之壹,只是壹小部分。但這是壹個成功的嘗試,模仿歐洲園林的碎片。這在東西方園林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歐洲引起強烈反響。壹位親眼目睹的西歐傳教士對西塔贊不絕口:它集美景和情趣於壹處,有人們能想象到的各種壯麗奇特的噴泉,其中最大的能與凡爾賽宮和聖克羅教堂的噴泉並駕齊驅。傳教士的結論是,圓明園是中國的凡爾賽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