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沒有打火機和火柴怎麽生火?

沒有打火機和火柴怎麽生火?

自古以來,人類就使用火。那麽,火是如何被發現的,又是如何獲得的呢?從中國歷史來看,古代取火主要有三種方式:1,使用木質火石;2.用金琺瑯;3.用石頭敲火。

木香:就是鉆木取火。相傳古代人“吃羊毛喝血”,不知道用火做飯。有壹個叫隋的人,看見壹只大鳥在木頭上啄來啄去生火(有人說他看見森林自己著火了),認為木頭裏藏著火。於是,經過“數次攻擊和試驗”,他創造了人工鉆木取火的方法,人類得到了第壹把火。這種方法沿用了幾千年。這個古老的傳說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從使用天然火到制造人工火的進步。

到了周朝,鉆木取火的方法已經流行起來。古代鉆的木,會根據季節不同,壹年中隨時變化。《李周嶽翎》規定,春天用柳樹,夏天用棗、杏、桑,秋天用橡樹,冬天用槐樹。這叫“換火”或者“更火”。因為,古人認為:只有根據木的顏色,與四季相匹配,才能得火,反之亦然。換句話說,每次換季都要換火。南朝時仍用鉆木取火,但廢除了“多火”的習俗,不改木。

到了唐代,鉆木取火的方法更加流行。唐·杜甫《清明》詩:“行於雁行,雲歸此處,家人用青楓鉆火。”青楓就是楓樹,春天用來生火。崔詩:“船夫在岸上立禁,濕櫓鉆火磨星。”濕木槳也能生火,說明所有的木頭都能生火。有意思的是,寒食節期間,為了紀念介子推,有禁火吃寒食的習俗。因此,每年冬天保存下來的火焰都會熄滅。到了清明,我們又鉆木取火。唐朝皇帝每年在清明節舉行盛大的點火儀式,給大臣們新的火種,以表達他對他們的愛。

金象:金象,即取太陽之火。在周朝,除了木頭,金子也被用來生火。《李周》包含:秋官避開火炬,和他的“丈夫”壹起負責從太陽上接過明火。福祥是古人用來在陽光下生火的工具。它是壹個金屬制成的尖底杯子,放在陽光下使光線聚集在杯底的尖端。先在杯底放艾絨、天鵝絨之類的東西,這樣遇光就能點燃。所以,老公的尷尬就是黃金尷尬。此外,《考公基》還記載了以金錫為鏡,凹面對太陽的取火方法。可見我國在四千年前就有了利用光學原理生火的技術。

就拿漢朝來說,還用金奩取火。當時也叫陽歲。即銅鏡是用來取太陽之火的,艾草也是用來引火的。在宋代,仍然流行用金子生火。沈括的《孟茜筆談》中有詳細的記載:當壹面凹銅鏡放在陽光下,它所有的光都會向內會聚。在離鏡子壹兩寸的地方,光線凝結成壹個麻壹樣大的點,碰到什麽東西就著火。其實這就是今天的凸面鏡。如果我們拿著這個玻璃鏡子,對著太陽,鏡子會像豆子壹樣會聚,然後把它放在易燃物下面,瞬間就可以得到壹團火。古代沒有玻璃,所以用金鏡。現代太陽能炊具就是從這個道理發展而來的。以前古人出門都是尷尬的。因為當時的打火石是尖杯,體積很小,大家都是束腰備用。但是,用向洋取火有壹個缺點,就是陰天或者晚上不能取火。因此,古人往往是“裴左金象,內配木象”。這樣,如果有太陽,我們就可以用金打火石生火,如果沒有太陽,我們就可以用木打火石生火。

用石頭打火:到了魏晉六朝,石頭已經打火了。敲石頭引起的火叫“石火”。潘嶽石:“和敲石火壹樣煩”。劉勰在《寶貴時間新論》中曾把人的短暫壹生形容為“世火”。到了唐代,敲石取火的人多了。柳宗元詩:“夜敲石火,山明如晝”。白居易詩:“深爐敲火做新茶,石火寄此身。”

古代用石頭打火的方法是用鐵片撞擊石頭,下面有“火絨”。火星落在絨上燃燒時,是“取燈”引的,也就是取火。絲絨,也就是艾絨或者紙,是用鹽水做的,比較柔軟,容易著火。“取燈”,北方稱之為“發燭”。用剝了皮的麻桿做成小塊,五六寸長,頭部塗上硫磺,遇火上火會燃燒。在南方,發蠟是用松木或杉木制成的。高士奇《田魯直玉》記載:“任航將松木雕成小塊,薄如紙,塗以硫磺,以供火用。”到了宋代,人們把小雪松條剁碎,用硫磺染色,放在壹邊備用。遇到火,他們很快就火了,人們稱他們為“光奴”。後來有人以此為業,卻稱之為“火寸”。用石頭敲火的方法盛行後,必須有點火材料配合,於是“燃燭”“燃寸”等助燃材料行業逐漸發展起來。

光緒初年,火柴還不流行。當時取火的技術更進了壹步,使用了壹種叫做“火鐮”的工具。這種火鐮,其皮縫為袋,安提為刃,內裝壹塊火石和壹團火絨。如果要用火,就拿絨豆,放在石頭上,然後用鐵片擊打,可以發出火花,瞬間取火。對於當時的煙民來說是壹件離不開的事情。後來有了火柴,火鏡,火石,火絨等東西逐漸沒落,最後消失。

  • 上一篇:唐僧老婆陳麗華立遺囑,500億分配被曝光,遲重瑞傷了心,妳怎麽看?
  • 下一篇:大連的老照片值得收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