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的保存,是壹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保存得法,墨就不致損壞,墨的質理不致發生變化。如果墨的內在不發生變化,不僅在使用上不會失去應有的功效,而且在保存收藏上也能防止墨的斷裂。
如何能避免墨的斷裂?壹些個人見解,不足請方家矯正
墨的斷裂,其主要因素可以分成人為的和自然的兩方面所造成。制墨技術最根本和重要的技巧是和膠,好墨必須膠法適度,膠重的墨,如果技法和技術不成熟,墨做好以後可能容易斷裂,或由於不小心謹慎,不懂得輕拿輕放,甚至摔碎,這都是屬於人為造成的。每年四季氣候不均,因為寒來暑往,有了冷熱的變化,如果收藏不得法,很有可能會受到氣候影響而使墨斷裂,這是屬於自然因素造成的。
壹般在說道因為氣候的影響而斷裂,總是認為是墨最怕風吹;還有墨友認為是北方風烈,不好保藏。究竟墨怕風與否?我們先研究這個問題結癥何在?如果墨不怕風吹,為什麽很多墨友在收到壹段時間後就斷裂了呢?通常我們只認為墨被風而斷裂,那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實際上墨最怕的是暑天黴潮季節潮濕的侵襲,如果是被潮氣侵入的墨,膠性已起了變化,若遇到風吹即有斷裂的可能。如果收藏得法,未受到潮氣侵入,縱然遇到風吹也決不致斷裂。墨不怕風,怕受潮,因為受了潮才怕風。壹代制墨宗師李廷珪很早就說清了墨的保護和保存方法,他在壹首詩中說的非常確切:"贈爾烏玉玦,泉清硯須潔。避暑懸葛囊,臨風度黴月。”這首詩清楚地說明了墨不怕風,而最怕黴天的潮氣侵入。現在這個問題既然有了明確的答復,我們就可以再進壹步研究怎麽樣來防止潮氣的侵入。
古人對於收藏墨的方法,在文獻中能找到壹些資料,其中我們來分享和比較可作參考的,唐代有位許芝喜愛藏墨,他的藏品放置在石匣內藏貯,由於石匣雕刻蓮花,故有墨名叫“石蓮秘室”,就是根據這個故事命名的。還有這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宋代蔡襄也喜愛藏墨,他是經常用豹皮做囊來貯藏,後來根據這個也有“豹囊幽賞”之名。用石匣和豹囊藏墨,其目的完全為了防潮。明清兩代墨家采用漆盒貯墨,乾隆以後又有進步,在漆盒內襯以棉花,或將墨品制壹墨套(錦套),這都說明歷代保存保護墨的***同方法,壹致是壹防潮為主。
現在我們的貯藏條件比較過去強得多了,室內保持壹定的氣溫,可以在貯藏墨的地方裝置溫度計,壹切多可以尊重科學。至於制墨貯藏經驗和註意事項,如藏貯的地方以北邊的房間為宜,墨宜放置在離地面二尺以上櫥架上,櫥架內放壹些防潮的幹燥劑更加妥當。冬天特別是北方的墨友家中多有暖氣設備。這時最好把墨品放置原裝的盒子內保存,每當反潮季節,不要使墨裸放在外,等收潮以後,再做欣賞、把玩等壹系列的活動。凡墨面上腐化敗膠或均是黴斑,手壹接觸就易掉,就是黴天受潮侵入所致。
總之,墨本身堅瑩原無斷裂,如果收藏得法,不使潮氣侵入,則能保證不致斷裂,反之如受潮氣侵入的墨,則隨時都有斷裂的可能。以現有傳品而論,不論是明代精品,或是清三代的精品,收藏得法的,至今經歷二三百年,仍然是完整無斷裂,用手撫之,外表鏗鏘,輕敲然有金石聲,足以證明墨品經歷年久,並非是斷裂的決定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