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外銷瓷的歷史傳承

外銷瓷的歷史傳承

1991年6月接薛翹先生來信,得知在文物普查過程中.福建平和縣山區發現了仿晚明景德鎮外銷瓷的窯址,產品主要為青花瓷及釉上紅綠彩瓷。並得知這類遺址已發現十幾處,均有壹定規模。經初步比較,發現它們與景德鎮同期產品有如下不同:

1、平和窯碗盤的成形工藝特征是先旋挖圈足,後施外壁釉。但景德鎮晚明瓷器卻是先施外釉,再旋挖圈足,成型工序剛好相反。故平和窯碗盤圈足端面及足內多濺有釉汁(施外釉濺上的),而景德鎮瓷器的圈足端面無釉,其足內或滿釉或完全無釉。精細瓷器足內滿釉是旋足(或寫款)後,向足內註入少許釉漿,輕而勻地將足內蕩滿釉汁並將多余的釉傾出,景德鎮坯房稱這壹工序為“促釉”。平和窯不見“促釉”的器物。

2、平和窯碗盤施外釉是采用潑釉或澆釉法,即壹邊澆潑釉漿,壹邊使外壁向上的坯件快速來回轉動,以使釉漿分布、吸附均勻。有趣的是,在景德鎮只有生產瓶罐類的琢器坯房是采用這壹施袖方法的,操作者幾乎全為撫州籍或豐城籍陶工。至於景德鎮晚明碗盤施外釉的工藝,宋應星《天工開物》“陶延”的插圖畫得非常細致:陶工用壹帶斜鉤的細長棒托住坯件,另壹手扶按碗(盤)心,在釉漿捅內壹沈即起,其下沈時要求釉漿剛剛浸齊口沿,但碗(盤)內不能讓釉汁流入。以這種方法施外釉,器物外壁釉層不但均勻而且不會有濺釉痕跡。

3、景德鎮碗盤上外釉旋挖圈足後,還有個將圈足外沿旋出壹道細窄無釉的斜邊,俗稱“倒角”的工序。這樣,即使將碗盤直接放在砂渣上燒成,其足外沿也不易粘上太多的砂粒。至於講究壹點的瓷器,則將其圈足的端面“倒”成泥鰍背壹樣,再放在瓷泥墊餅上焙燒,砂渣鋪在墊餅之下,不和瓷坯接觸。但閩仿景晚明瓷器旋挖圈足時,沒有“倒角”這壹工序。由於足端濺有釉汁,在高溫下會和墊餅粘連,所以也不可能使用瓷泥墊餅焙燒。

4、景德鎮窯為使碗盤盡可能少粘砂渣及增加窯內的空間堆叠密度,裝匣時還使用了壹個剖面為“凸”形,俗

稱“渣羅”的瓷質工具(照 裝坯前先用帶把的圓瓷餅壹壹“渣羅”將匣底砂渣摩砑成平平的壹層,制品直接放在平勻致密的渣墊上燒成,至多只會在圈足外沿粘上少許細砂,足內釉面是不可能粘上砂粒的。閩晚明仿景瓷窯由於沒有使用“渣羅”這壹裝坯工具,陶工們裝坯時是先撮砂入匣.再將碗盤坯件直接放置在不太平整的砂渣上,其足內濺有釉汁處當然會粘上砂粒。既影響美觀,端拿時也會產生不快感。景德鎮窯使用“渣羅”這壹裝坯工具還與使用瓷泥薄墊餅托燒瓷坯及降低瓷器的變形率有關。因為如不將砂渣砑平,裝匣時瓷坯易將瓷泥薄墊餅壓破,焙燒時瓷坯收縮,也易傾側變形,甚至粘匣造成廢品。

5、閩仿景晚明瓷器,胎骨或疏松泛黃,或致密泛灰。其疏松泛黃說明原料含鐵量較高(約在l%以上)且使用氧化焰燒成。其致密泛灰說明系采用還原焰燒成,但原料中含鈦量比景德鎮的高。由於其原料含鐵、鈦等雜質較高,所以無論其采用氧化焰還是還原焰焙燒,其瓷胎都不及景德鎮窯中檔瓷器。 嘉靖l9年浮梁大水,20年歲饑食。景德鎮作坊主趁機不付樂平籍陶工的工資,引起械鬥,最後“盡遣逐之”。樂籍陶工為了生存“遂行劫奪”(《明實錄》)。湖田窯離樂平最近,首當其沖。這次事件加速了湖田窯的衰落,也促使了景德鎮制瓷業因工場手工業發展的需要向市區集中的進程。返回樂平縣的陶工因人數太多,沒有生活來源,是社會不安定的因素。負責處理這壹事件的上級官員便決定在樂平設立“永靖”、“嘉興”二鎮,燒造瓷器。其生產工藝雖然全套照搬景德鎮的,但由於樂平境內缺乏優質高嶺土,其產品只能達到景瓷中下檔甚至下檔的水平。《樂平縣誌》“城池”條亦載:“永靖鎮、嘉興鎮,府誌以上二鎮,因明嘉靖庚子(1540年)浮梁擾攘,奉上司創立。然水土不佳,嘉興尋廢,永靖雖存,瓷多粗惡,而歲亦漸替矣”。江西省博物館《江西樂平明代青花窯址調查》告訴我們:華家窯堆積最豐,制品除有“大明年造”“萬福攸同”“富貴佳器”“長命富貴”“福”“壽”等題記外,還有寫“永靖鎮造”款的。其產品為碗碟盤盅,紋飾有人物、馬、八卦、折枝、纏枝花卉、變形梵文、魚、蟹、免、菊、牡等。其附近的匣廠窯和張家橋窯(嘉興鎮)規模不及華家窯,產品則與其大致相同。華家等窯產品粗劣,只奪走了景德鎮的部分內銷市場,對其外銷並無影響。在與景德鎮窯的競爭中,它必然走向衰落。至萬歷,由於景德鎮制瓷業進入工場手工業時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特別是有壹技之長的陶工“鎮上傭工每日不下數 萬人”(王世懋《二酉委譚》),而嘉靖時的械鬥早已被人們淡忘了。約至萬歷後期,華家窯再也無法堅持下去,其陶工只有重新回到景德鎮才能謀求生存。

  • 上一篇:在室內可以做什麽運動?
  • 下一篇:天天酷跑新版本介紹(欣賞新地圖,掌握新玩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