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機制銅圓的鑄造始於1900年(清朝光緒二十六年),止於1911年(宣統三年)。鑄造流通時間盡管只有十余年,但其鼎盛時期全國***有十七省二十局開機鑄造銅圓。清末銅價劇漲,民間毀錢為銅,以獲數倍之利,市面出現錢荒。廣東因停鑄制錢,市面制錢日乏,小額流通十分不便。為救錢荒,同時受香港銅元及外幣影響,光緒26年6月,兩廣總督德壽與前總督李鴻章奏準廣東仿香港銅仙鑄造機制銅元。下面是我近期有幸見到的壹枚大清銅幣汴字版,在這與大家分享壹下~
圖中錢幣歷經時間長河的顛沛流離,已被歷史賦予些許銅銹,卻仍能看出其錢幣信息。錢幣為戶部造大清銅幣當制其錢十文銅元,整體品相當不錯包漿自然,塑造工藝精湛。錢面:珠圈內漢文“大清銅幣,戶部汴字版”,下環“當制錢十文”;背面是壹條栩栩如生的神龍,因為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在民間傳說龍能增加壹個人的氣運,使其時刻在龍氣的保護下趨吉避兇。所以這種錢幣壹直深受收藏家的喜愛 ,大清銅幣的版式繁多,尤以“汴”字版大清銅幣為最,其存世量極為稀少,目前這樣的錢幣投資市場更火熱,行情大漲,藏品為不可多得的收藏重器、保存很好、極為罕見、有巨大的投價值、及收藏價值。
近幾年“大清銅幣”壹度成為收藏界追捧的寵兒,動輒上百萬的天價,其存世量稀少,收藏價值極高。在2010年拍賣會上,壹枚大清銅幣中心“汴”五文壹枚以160萬人民幣成交;大清銅幣是近代中國鑄幣史上的精品,是價值高的歷史文物,具有深遠的文化紀念意義;同時,還是考古和研究中國歷史文化難得的實物。珍貴的大清銅幣見證了晚清民國時期驚天動地的偉大歷史,由於歷經百年風雨,並且其存世量稀少,尤其是品相好的更為稀缺,因此很受收藏愛好者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