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三大行書是指《蘭亭序》《祭侄季明文稿》和《黃州寒食詩》。
1、《蘭亭序》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浙江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壹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
公元353年4月(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壹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成壹集,並作序壹篇,記述流觴曲水壹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並揮寫了壹篇《蘭亭集序》。
2、《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全稱為《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於唐乾元元年(758年)創作的行書紙本書法作品,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祭侄文稿》是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
這篇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壹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通篇用筆之間情如潮湧,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壹氣呵成。
3、《黃州寒食詩》
《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是北宋詩人蘇軾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縱34.2厘米,橫199.5厘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黃州寒食詩》作品鑒賞:
詩中陰霾的意象如小屋、空庖、烏銜紙、墳墓……渲染出壹種沈郁、淒愴的意境。表達出了作者時運不濟謫居黃州的灰暗煩悶的心境。從文中“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可以想見他窘迫的生活。這兩首詩放在蘇軾三千多首詩詞中,並非其上乘之作。
而當作者換用另壹種藝術形式——書法表達出來的時候,那淋漓多姿、意蘊豐厚的書法意象釀造出來的悲涼意境,遂使《黃州寒食詩帖》成為千古名作。
品其詩,蒼勁沈郁,飽含著生活淒苦,心境悲涼的感傷,富有強烈的感染力;論其書,筆酣墨飽,神完氣足,恣肆跌宕,飛揚飄灑,巧妙地將詩情、畫意、書境三者融為壹體,畢現蘇軾“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自出新意,不踐古人”的精髓。
詩稿誕生後,幾經周轉,傳到了河南永安縣令張浩之手。由於張浩與“蘇門四學士”之壹的黃庭堅相熟識,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張浩攜詩稿到四川眉州青神縣謁見黃庭堅。
黃庭堅壹見詩稿,十分傾倒,又思及當時遠謫海南的師友,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被謫貶在惠州的蘇軾責授瓊州別駕。激動之情難以自禁,於是欣然命筆,題跋於詩稿。黃庭堅論語精當,書法妙絕,氣酣而筆健,嘆為觀止,與蘇詩蘇字並列可謂珠聯璧合。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蘭亭集序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祭侄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