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綠釉、唐三彩、元青花、汝哥鈞定官,幾乎中國歷史上任何有記載的瓷片都能在“瓷房子 ”見到。更具匠心的是,除了被拼在外墻之上,這些珍貴古瓷還被打碎拼接成古今中外的名人字畫,從米芾到徐悲鴻,從《松子圖》到《蒙娜麗莎》,不壹而足。據了解,這座博物館是私人收藏家張連誌花費整整6年時間打造的。私人收藏家張連誌:“這裏面用的這是明代的瓷罐還有包括所有碗底非常重要這都是元鈞和宋鈞就是鈞瓷家襯萬貫不如鈞瓷壹片這麽大量的瓷去粘貼這房子我做出了我壹生的努力。”
這座建築原是天津法租界裏的壹棟小洋樓,博物館主人張連誌歷時8年時間,用7億多片瓷片把它重新塑造壹番,內外墻壁、屋頂、走廊等等地方都裝飾滿瓷片。這些瓷片大部分來源於海河三叉口,那裏曾經是商船從南方運輸瓷器進京的必經之路。商人通常會在河口檢查貨品,把途中打碎的瓷器扔掉,久而久之,河底積累了數十億的瓷片。博物館依然在繼續建設之中,計劃壹***使用15億片瓷片,這樣就能讓“平均每個中國人都有壹片古老的瓷片”。
瓷房子所處地段原來叫做督軍街,是壹些將軍和督軍們所住的地方,像大將軍張學良、段祺瑞等都在此處設有住所。據考證瓷房子原來的主人是壹位中央財政大臣,解放後天津市和平區工商局開始在此辦公,後工商局遷新址,因年久失修此處閑置很長時間。
2002年9月,經有關方面介紹,粵唯鮮文化產業投資集團總裁張連誌先生花巨資將其購置下來。由於此建築年限過長,很多地方都已腐朽和塌陷。為了能夠保護且在利用此樓,張連誌開始實施大規模動工,除外部結構外,內部掏空、加固;為了響應政府號召,把平頂改為尖頂;兩邊原來普通的紅磚耳房改為透明的玻璃房。此後開始進行貼古瓷片的工作。工程剛開始時,很是費了壹些功夫。因為這是壹項沒有圖紙的工程,設計者粵唯鮮文化產業集團的總裁張連誌先生,更是沒學過設計,又沒學過建築,完全憑著對藝術的熱愛,開始慢慢摸索著前進。先前,瓷片總是貼了拆,拆了又再貼,後來隨著張先生夢想的成熟,工程進度越來越快,且越來越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