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天,殯儀館舉行了隆重的儀式。設靈柩,供木主,焚香祭拜,燒紙箱,燒鐘,請僧眾念經,告白。
2.死後的祭奠儀式很有講究。“焚七”是指從死者死亡之日起,每隔七天為壹個祭日,稱為前七天、後七天、第三七天、第四七天、第五七天、第六七天、最後七天(破七天)。民間說人有三魂七魄。人死後,壹魂散壹年,壹靈喪七天,壹靈竭三年,七靈竭。所以要過“七期”和三周年,有的還有百日和周年。
3.其中“三七”和“後七”最為重要。死者的靈魂會在頭七,也就是頭七的鬼夜回家。家屬要在靈魂回來之前給逝者的靈魂準備壹頓飯,然後壹定要避開。35天-49天,正式進入輪回。人從死亡到靈魂進入輪回的這段時間,就是佛教所說的“陰體”。
1,前七,壹種喪葬習俗。習慣上認為“頭七”是指人死後的第七天。壹般認為,死者的靈魂會在頭七回家,家人要在死者的靈魂回來之前為其準備壹頓飯,之後就必須避開。最好的辦法就是睡覺,睡不著就躲在被窩裏。如果死者的靈魂看到家人,會讓他思念,會影響他的輪回。也有人說,初七回家,家人要在家裏燒壹個梯子狀的東西,讓靈魂順著這個“梯子”上天。
2.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看到相關記載,如《北史胡國楨傳》:“國楨雖老,於佛道中飄逸”,“始詔至七月七日,皆設千僧齋”;孫《北齊列傳》:“自婼(南陽王)死後,壹直請僧,每七日、百日為婼設齋。"
3.根據上述記載及其他材料,學者認為七事習俗源於緣起論,形成於佛教傳播至東漢至南北朝時期,從唐初開始突破信眾範圍而世俗化。為什麽要規定“七”為死亡日期?都說人生有六條路。在壹個人的死亡和另壹個人的死亡之間,有壹個“陰體”階段,如壹個男孩的形狀,在陰間尋求命運,以七天為壹個周期。
4.如果到第七天結束還找不到緣分,可以繼續七天。到第七天結束,妳就有地方了(見瑜伽理論)。所以在這七七四十九天裏,每隔七天就要翻身祭奠。這種脫胎於佛教“命論”的做七事的習俗,形成於南北朝時期,自然應該算是當時佛教盛行的產物。唐人李敖曾寫過《去佛齋論》,批駁了做七次的習俗及其理論依據。它的壹個依據是“傷禮”,這不符合儒家強調人情、哀樂,也可以反證做七次是佛家的事。
5.壹般認為,死者的靈魂會在“頭七”回家。家屬要在靈魂回歸前為逝者的靈魂準備壹頓飯,之後壹定要避開。最好的辦法就是睡覺。如果妳睡不著,妳應該躲在床上。如果死者的靈魂看到家人,會讓他思念,會影響他的輪回。也有人說,人死後的“頭七”前,靈魂會四處遊蕩。當他們在“頭七”那天中午回家時,他們的家人要在家裏燒壹個梯子形狀的東西,讓靈魂沿著這個“梯子”上天。
6、死後第壹個七天去家訪。出自《藏死經》(又名《救陰秘法》)。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前七名